時間:2018-10-10 10:20
來源:宇墨Umore
戰略剝離修復業務的:康恒環境
2018年8月四通股份公布重組預案,進行重大資產置換,擬以8億元置出原有資產,同時置入康恒環境全部資產,作價85億元,差額部分由四通股份通過發行股份方式向康恒環境股東購買,并進行股份轉讓。通過此次借殼上市,康恒環境將實現對接資本市場。
從2008年成立,到次年引入瑞士VonRoll-日立造船機械爐排焚燒技術并加以吸收改進,康恒環境迅速成為國內市場占有率領先的爐排供應商。2014年中信產業基金注資康恒環境并實現控股,成為中信產業基金旗下固廢投資營運服務商??岛悱h境自此從單一的設備系統集成商向焚燒發電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商轉型,近兩年業務快速增長。2017年實現營收10.5億元,凈利潤1.9億元。
早在2013年,康恒就憑借設備進軍土壤修復。2014年公司中標的小南化南部地塊有機污染物修復工程(南京首個大規模土壤修復示范工程及環保部示范項目),主要即通過引進日本小松設備,實現修復藥劑與土壤定調和快速混合,并發明了一種新型經濟快速的VOC污染處理工藝——化學熱升溫熱解析。至今該項土壤與修復藥劑自動混合一體化設備仍是康恒最具代表性的設備之一(目前國內已有廠商將其實現國產化,參見此處)??梢钥吹剑岛氵M軍修復業務的模式與其主業垃圾焚燒設備可謂一脈相承,即設備采購、引進消化吸收、國產、進而提供配套工程和運營服務模式。筆者一度非常看好康恒的這種模式,從康恒近幾年的完成的一些標桿項目,包括小南化、上海寶鋼渣場等也能看出公司具備相當實力。
然而此次借殼上市,公司計劃將土壤修復業務從母公司剝離并對外轉讓。2018 年1月,康恒環境設立全資子公司上海康恒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將修復業務相關固定資產和專利下沉至康恒修復。據坤元評估出具的《評估報告》,康恒環境修復相關的固定資產和專利評估值僅為 956萬元,其中包括3臺康恒代表性的KH200設備(60萬-150萬)。同時,康恒環境財報顯示,土壤修復2015-2017年審計確認營收分別為320萬、1815萬、433萬,毛利率分別為24%、36%、56%,在修復市場大幅增長的背景下,康恒2017年的修復業務審計確認營收讓人有些看不明白。
此次剝離后,康恒的修復業務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此舉是戰略剝離以更好成長,還是出于其他考量進行業務調整,我們且看其日后發展。
內憂外患,想說跨界不容易的:三維絲
廈門三維絲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從事袋式除塵器核心部件高性能高溫濾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0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高溫袋式過濾除塵上市企業。
2014年公司與技術支持鐘安良共同出資設廈門三維絲環境修復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公司持股占比90%,鐘安良持股占比10%。
4年過去,2017年三維絲修復營收僅116萬,凈利潤-122萬(而與之對應的是,2017年公司整體營收130910萬元,同比增長38%,凈利潤4211萬元)?;仡欉^去三年的發展(2015年三維絲修復公司營收6萬元,凈利潤為-102萬元。2016年營收126萬元,凈利潤為-118萬元。)三維絲在環境修復方面可以說是沒有任何進步,仿佛陷入了一個泥潭,連年虧損,顯然,這種依靠母公司不斷輸血的模式不可持續。
公司業務拓展不力,顯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仡檨砜?,
一是技術層面:合資公司的技術支持人有國外生態治理方面的經驗,但與國內的土壤修復領域尚不完全重疊。而2017年公司與加拿大西山公司(我國幾家主要異位熱脫附技術企業均脫胎于西山,簡直可以號稱我國熱脫附技術之父)的合作也未能落實。
二是區位層面:公司成立于廈門,一方面福建本土沒有明顯競爭者,但與此同時,沒競爭者可能也是因為本身福建沒有修復市場。據筆者對2018年土壤修復招標項目進行統計分析,福建省土壤修復項目招投標數量僅26條,占全國的3%(該統計不完全嚴謹,但可以說明一定問題)。
福建省本土除了龍巖等局部地區因為礦山開采重金屬污染以及局部地區的廢舊電子拆解和拆船廠工業污染外,省內修復市場相對而言很小。
三是母公司層面:母公司內部控制權的爭奪拉鋸戰依舊持續,公司內部管理及經營活動受到較大影響,從2016半年凈利潤收入7180萬元到2018年上半年虧損3302萬元三維絲營業收入也像坐過山車一樣,這對公司拓展新業務也產生了直接影響。
此外,公司2016年成立龍巖三維絲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希望搶占龍巖地區近乎空白的環境托管服務市場,并以此為基礎拓展環境修復等業務,截止今日也沒能有絲毫進展。2017年龍巖三維絲營收334萬,凈利-180萬。2018年成立南京三維絲,負責全方位環保工程業務。
整體來看,我們看空三維絲土壤修復業務,盡管對于初期的三維絲修復在不應以簡單的盈利為判別標準,但縱觀公司規模,中標情況,技術儲備,團隊建設,集團內二次創業的三維絲都只能說表現不合格。當然,類似跨界失利進軍土壤的,三維絲并不是第一人(可參見我們報告中東江環保的介紹),自然,他也不會是最后一人,只能說轉行不容易,跨界需謹慎。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