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13 09:58
來源:蘇州市伏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據媒體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環衛一體化項目落地104個,中標金額超174億,超1億的環衛一體化項目達28個。
環衛市場化運營逐步走上正軌后,經過多輪市場化招標的業主單位,普遍意識到項目碎片化的弊端,在新一輪的項目招標中,環衛上下游,包括清掃保潔、垃圾收運、垃圾處理以及垃圾分類等整體打包的項目越來越多。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城鄉環衛一體化成為新風口,區域維度上,城區、縣、鎮、鄉村都有項目整合的趨勢。
這種環衛一體化模式不僅僅催生了一批中標金額破億的環衛一體化項目,也給信息化監管行業打開了新的思路。
環衛一體化從業務范圍看,包括環衛上下游一體化,從前端到后端全流程整合
環衛一體化項目運行中的管理問題
環衛一體化程度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管理任務加重,管理難度加強。
環衛項目整體打包后,從前端到后端,涉及面更廣、工作量更大、任務更加繁重,傳統的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精細化管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保潔質量差強人意,民眾環保意識淡薄,保潔員年齡偏大等問題,都為管理工作增添了難度。
市場化的背景下,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參與環衛一體化項目運營。企業業務滲透日常清掃保潔、垃圾收運、垃圾處理各個環節,企業的參與帶來了新的監管和考核難點,政府管理和評價模式也要隨之更新。
環衛一體化是項長期工程,一次性投入遠遠不夠,政府要樹立遠期規劃意識。而科學的規劃離不開對當前狀況的全局把握,對項目運行數據和走勢的科學分析,對此政府需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機制。
環衛一體化項目管理對象繁重
農村地區管理任務難度復雜
信息技術為環衛一體化項目管理提供新思路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環衛一體化項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過管理平臺的建立,環衛運營管理不再是傳統的人盯人模式,而是數字化、可定位、可追蹤的智慧管理模式。如針對垃圾清運車輛,使用GPS實時定位和跟蹤,可有效控制垃圾清運車的作業范圍、運行路線,對車輛的油耗、效率等進行系統分析和綜合評價,實現區內收集、區外裝卸、密閉運輸的“直運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業成本,減少擾民問題的發生。
管理平臺進一步釋放了人力物力,實現環衛業務快速指揮調度。管理人員坐鎮指揮中心,即可掌握環衛全局進展,實現車輛、人員、設施的實時調度、反饋,充分調用資源,實現環衛作業無斷鏈運行。
環衛數據的智能化統計和分析,實現作業質量科學評價和工作指導。通過實時采集環衛業務中的管理數據,進行智能統計分析,在減少人工統計工作量的基礎上,也為管理決策提供了精確的分析結果。
基于一體化業務的全流程監管平臺
以溫州為例,看環衛一體化監管項目應用
溫州市環衛作業一體化終端管控平臺,由溫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牽頭,于2018年7月啟動建設。
作為外來人口涌入城市,溫州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管理任務日益繁重。環衛處負責道路保潔業務、垃圾收運、餐廚垃圾收運、固廢處置、垃圾分類等,涉及保潔面積3900萬㎡、作業車輛588輛、公廁1312座、保潔人員6814名。
信息化平臺基于溫州環衛管理的業務線展開,通過信息化技術,建立覆蓋環衛管理上游至下游的全流程監管平臺。
首先實現對日常道路保潔、公廁保潔、環衛考核等環衛日常保潔業務的智能化監管,并滿足量化作業考核、綜合統計分析等決策支撐需求。
其次,實現垃圾、糞便的終端處置和垃圾焚燒廠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全面提高垃圾處置效率。
最后,負責生活垃圾分類日常管理、監督與指導,促進垃圾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并為業務經費的測算提供客觀依據,便于決策。
通過信息化平臺的建立,溫州市環衛從前端到終端,實現垃圾產生、清運、處置和作業保潔的全流程在線監管,政府從繁雜的瑣事管理中抽身,投入更加科學化、深層次的管理事務中。
信息化技術提供了可定位、可追蹤的智慧管理模式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