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20 13:19
來源:E20研究院
兩會召開之際,針對目前我國環境領域的狀況,E20環境平臺聯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科達潔能總裁、江蘇科行環保董事長劉懷平、120家環境優秀企業、E20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專業研究智庫/聯盟四大專業力量,再次篩選出環保產業的20個“痛點”形成20個產業議案——“議20”。本文為議案十三:關于強化行政手段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建議
E20研究院 聯合
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倍杰特國際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環萊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恩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興蓉集團有限公司、常熟中法水務有限公司、恩華特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廣州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州中科建禹環保有限公司、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錦江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機科發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江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麥格理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南通潤禾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合能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復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維拓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獅市鴻峰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議案十三:關于強化行政手段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建議
摘要:自2011年起,三部委先后公示了5批、累計100個餐廚垃圾處理試點城市(區),但效果如何還存爭議,目前項目以試點建設為主,資源化程度有限。因此,建議住建部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強化餐廚垃圾資源化的創新探索工作,推動行業全面快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把環保問題提升到了新高度。而餐廚垃圾處理,作為關系到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重要民生大計,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前,更亟待迎來健康、合理、可持續的發展。在環境產業未來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必然趨勢面前,如何將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從“無害化”向“資源化”推進,成為行業共同面對的議題。
根據我國主要大中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測算,近五年來中國主要城市實際每年平均產生餐廚垃圾不低于6000萬噸,2016年產生餐廚垃圾約8865萬噸。 “十二五”至今期間,我國餐廚垃圾處理能力逐年大幅提高,復合增長率超過45%。據不完全統計,到2017年10月,我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包括籌建、在建和投產項目)共172座,總規劃處理能力3.54萬噸/日。但已投入運行(或試運行)的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為87座,處理能力僅1.87萬噸/日。此外,收運環節依舊存在銜接不暢的問題。據測算,2016年我國餐廚垃圾合法收運處理率僅達到10%。在收運不佳的情況下,部分餐廚處理廠“吃不飽”現象依舊存在,E20研究院判斷實際處理量應更低,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籌備、建設和落地進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資源化利用的進程更待進一步推進。在收運率不高、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能力不足的現狀背后存在種種原因,具體如下:
(一) 管理政策不全面、不完善
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臺相關的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各地方根據地區實際情況,紛紛制定餐廚垃圾管理辦法。截止至2017年11月,我國有12個省和直轄市(北京、上海、重慶、天津、河北、江蘇、福建、山東、甘肅、浙江、江蘇)、101個地級市及6個區縣制定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占比達到35%。據E20研究院統計顯示,目前仍有過半省份尚未出臺省級餐廚垃圾管理條例。政策的不夠完善對餐廚垃圾的發展帶來一定障礙。
(二) 有機質產物產品化通道不暢
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手段有飼料化技術、好氧堆肥和厭氧消化幾種。我國餐廚垃圾成分十分復雜,非正規企業的餐廚垃圾收集和處理難于監管,作物殘留農藥、有毒有害物質、病原性成分等帶來較多衛生安全隱患,飼料化技術目前應用較少。而好氧堆肥的有機質產物,雖能向農作物提供多種養分,明顯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但有機質產物還田“取證難”,大部分難以獲得農用市場準入資格,產品難以進入銷售渠道,獲利困難。厭氧消化產業鏈較短,末端產生沼氣無法規模化進行銷售,處理基本停留在“無害化”階段, 距“資源化”仍有一定距離。末端產物的產品化通道不暢,導致餐廚垃圾處理企業難以從公益性向盈利性轉變,依賴政府補貼的現狀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而某些地方政府財力有限,補貼標準往往難以覆蓋成本,中小企業運營困難。
針對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程度較低的問題,特向住建部、環保部、農業部提出如下建議:
(一) 鼓勵企業、社會參與餐廚垃圾管理體系設計,因地制宜地推動餐廚垃圾管理政策出臺并落地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餐廚垃圾成分不同,適合的處理方式也各有差異。不同省市各政府部門協同情況、管理現狀也不盡相同。在我國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管理政策的情況下,建議鼓勵各地政府在收運、收費、處理、獎懲等方面出臺系統政策,明確各部門權責,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另外,餐廚垃圾處理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行業痛點、制度盲區往往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因此,建議鼓勵相關企業、第三方研究機構、其他社會主體單位等為政策制定獻言獻策,共同為產業發展建立良好政策基礎。
(二) 盡快確立餐廚垃圾獎勵性收費機制,與垃圾分類工作聯動提高餐廚垃圾合法收運率
從目前制定的收費機制看,全國各地的收費標準不一,但整體來看制定標準的城市較少,大部分城市餐廚垃圾收費納入當地生活垃圾收費體系,標準含糊。在極少數單獨收費的城市中,收費政策的有效落地也成為難點。在當前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費機制的設立之際,建議兩項工作聯動開展,通過差別化收費標準強制餐廚垃圾分類并付費進行收運處理。通過生活垃圾付費制度的完善,協同推進餐廚垃圾收費體系的建立,配合監管和懲罰機制,杜絕“偷倒”現象發生,提供合法收運率。
(三) 建議細化有機質產品還田標準,在保障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餐廚垃圾產物資源化利用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