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16 11:39
來源:中科鼎實
10月14日,由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主辦、中科鼎實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鼎實”)承辦的“第四屆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技術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可持續修復框架組織成立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來自全球30余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高校的300余名知名學術專家及實踐經驗豐富的修復工程專家參會,共同解讀污染地塊政策、修復技術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深入探討污染地塊物理、化學及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原理與應用前景。
中科鼎實副總經理姜總、研發中心田博士、技術發展部李博士等人出席研討會,就國內污染場地現狀、行業發展趨勢、修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與到場嘉賓進行了分享與交流。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污染地塊修復市場現狀分析與產業化模式、污染地塊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技術理論與實踐、污染地塊政策、標準、技術規范與法規探討等。中科鼎實研發中心田博士做了題為《我國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需求》的特邀主旨報告。
污染場地現狀:土壤總超標率為16.1% 政策法規相繼出臺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污染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開展工業企業拆遷污染地塊環境調查、風險評估和修復已成為國家環保工作的熱點。
環保部、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總超標率高達16.1%,土壤質量總體情況不容樂觀,污染場地可持續修復技術的需求巨大。
2016年,國務院頒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形成了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為主體的解決土壤污染問題的基本思路;2017年7月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開始實施《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奮斗目標。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意味著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戰役已正式揭幕,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及土壤污染風險的管控將進一步強化。
原位修復應用增多,多技術聯合集成化發展漸成趨勢
我國城市污染場地中,以化工廠、焦化廠、鋼鐵廠、農藥廠、加油站等搬遷遺留場地為主,在城市建設中,這類場地大大阻礙著城市空間的再利用。這些污染場地在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之前,或恢復土地原使用功能的時候,都需要進行污染土壤修復。
中科鼎實田博士在大會報告中介紹,我國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的數量近年來呈顯著上升趨勢,而相應的修復技術也由最初單一的清挖-填埋、水泥窯協同處置向多技術聯合、多元化發展,同時,原位修復技術的應用也在逐漸增加,由單一的“重土輕水”發展為“土水共治”的綜合治理。
在我國污染場地修復的大環境下,修復周期短、工程處理量大、經濟性高是市場共性需求,因此,物理、化學及強化生物修復等技術成為了時下貼合國情的技術選擇。田博士指出,我國的場地修復技術和設備亟需本土化、模塊化,風險管控修復技術需求多元化,修復后土地資源的開發再利用是業界面臨的共同挑戰。以“土十條”為代表的一系列法規標準的落地施行,對我國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的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在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內,“依土定用、土盡其用”的風險管控技術、原位修復技術、綜合集成技術、土水共治技術、基于設備化的快速修復技術將會是國內污染場地修復的主流趨向。
自主研發致力污染場地治理 標桿項目樹立行業楷模
2011年,我國第一套工程化熱解吸設備由中科鼎實研發成功,并成功應用于北京某化工廠的土壤修復工程。多年來,中科鼎實一直致力于異位熱解吸技術及設備的開發與改進研究工作。2013年,中科鼎實成功研發了國內首套處理量達30-50t/h的大型熱解吸設備。目前,異位熱解吸技術已經累積發展更新了五代,最新一代熱解吸設備創新性地采用二次燃燒處理解吸尾氣,確保尾氣處理達標。此外,該套設備還采用高溫換熱方式回收設備余熱,大大降低了能源損耗。在這幾年間,熱解吸設備很快從研發走向了工程化應用,不斷完善升級,相關產業鏈條也開始形成,并不斷壯大。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