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11 14:02
來源:中共中央辦公廳
2.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2017年在赤水市、綏陽縣、六盤水市鐘山區、普定縣、思南縣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制定貴州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實施方案,在不動產登記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登記體系。初步摸清試點地區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和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權屬、位置、面積等信息,2020年全面建立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
3.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2017年制定貴州省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開展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除中央直接行使所有權的外,將分散在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剝離,整合組建貴州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構,經貴州省政府授權,承擔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探索不同層級政府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實現形式,貴州省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權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由貴州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構設置派出機構直接管理。選擇遵義市、黔東南州作為試點,受貴州省政府委托承擔所轄行政區域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部分管理工作。縣鄉政府原則上不再承擔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
4.健全山林保護制度。健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機制,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方式,調動社會資金投入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賦予社會投資人對治理成果的管理權、處置權、收益權,形成水土流失、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管理長效機制。完善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行省級公益林與國家級公益林補償聯動、分類補償與分檔補助相結合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力爭到2020年實現省級公益林與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并軌。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復墾、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三案合一”,切實做好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
5.完善大氣環境保護制度。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燃煤火電、水泥、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以貴陽市、安順市、遵義市為重點,建立黔中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完善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2018年制定縣級以上城市限制燃煤區和禁止燃煤區劃定方案,盡快實現城區“無煤化”。建立更加嚴格的機動車環保聯動監測機制。實行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大氣環境質量排名發布制度和對大氣環境質量未達標或嚴重下降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約談制度。完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實施企事業單位排污許可證管理,實現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
6.健全水資源環境保護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河湖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并聘請水利、環保專家、社會組織負責人等擔任河湖民間義務監督員。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工業園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為重點,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全面建立以縣為單位第三方治理的新機制。完善地方水質量標準體系,制定地方性水污染排放標準。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到2020年完成市(州)、縣(市、區、特區)區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建立健全地下水開采利用管控制度,編制地面沉降區等區域地下水壓采方案,到2020年對年用地下水5萬立方米以上的用水戶實現監控全覆蓋。建立流域內縣(市、區)、重點企業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風險預警防控體系,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水量水質綜合調度機制。編制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等公共渣場選址規劃,強化渣場滲濾液污染防范。編制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全面實行養殖證制度,規范發展漁業養殖。制定出臺貴州省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逐步在省域范圍內推廣覆蓋八大流域、統一規范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開展西江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試點。
7.完善土壤環境保護制度。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強化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對受污染地塊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建立貴州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分類清單、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土壤環境質量信息發布制度、土壤污染治理及風險管控制度,健全土壤環境應急能力和預警體系。鼓勵土壤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政府出政策、社會出資金、企業出技術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市場機制。
(二)開展促進綠色發展制度創新試驗
1.健全礦產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全面推行礦業權招拍掛出讓,加快全省統一的礦業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礦產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和礦產資源集約開發機制。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資源產出率統計體系。2017年出臺貴州省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意見及相關考核辦法。
2.建立綠色發展引導機制。2017年制定綠色制造三年專項行動計劃,完善綠色制造政策支持體系,建設一批綠色企業、綠色園區。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制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健全提升技術裝備供給水平、創新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市場主體、激發市場需求、規范優化市場環境的支持政策。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鼓勵軍工企業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健全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立經營聯合體,編制綠色優質農產品目錄。建立林業剩余物綜合利用示范機制,推動林業剩余物生物質能氣、熱、電聯產應用。完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嚴格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建立裝配式建筑推廣使用機制。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推動貴陽市、遵義市、貴安新區制定并公布垃圾分類工作方案,鼓勵其他市(州)中心城市、縣城開展垃圾分類。建立和完善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運行機制,推行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
3.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市場機制。2017年出臺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實施意見,對排污不達標企業實施強制委托限期第三方治理。2017年實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積極探索林業碳匯參與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交易規則、交易模式。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推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通過排污權交易獲得減排收益的機制,2017年建成排污權交易管理信息系統。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開展水權交易試點,制定水權交易管理辦法。研究成立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投資集團公司。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