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28 09:24
來源:環保部
近期我們重點推進了三項改革任務:
一是針對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難的問題,在宏觀層面“劃框子”,強化“三線一單”約束。以固化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強化空間準入和環境管理,在連云港,承德、鄂爾多斯、濟南四個城市試點“三線一單”的劃定,已經初步制訂了“三線一單”編制的技術指南。
二是針對項目環評邊界不清,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在項目環評領域“定規則”,推進技術導則體系重構,讓環評回歸本意。完成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的修訂。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的準則、火電、制漿造紙、鋼鐵、水泥五項指南已完成征求意見,正在修改完善。關于地表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環境風險等方面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修訂工作也在加緊推進。。
三是針對事中事后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重點圍繞“查落實”,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建設單位的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立“雙隨機一公開”+“靶向定位”的抽查制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快推進以全國環評審批信息聯網、環評基礎數據庫、智慧環評監管平臺這“一網一庫一平臺”為重點的環評信息化建設。正在研究制定建設項目事中事后監管改革實施方案。
總體來看目前環評改革進展順利,成效是明顯的,相關的背景材料已經發給了大家,謝謝。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
劉友賓:下面,我和崔書紅司長愿意回答記者們關注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記者
中國青年報:網絡上有一種唱衰環評制度的聲音,認為環評制度該淡化了,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不知您對此有何看法?
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提的好,我們歡迎針對環評制度改革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但我要肯定的告訴大家,剛才提到的網上的這種聲音是與事實不符的,而且是不正確的。環評制度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制度,隨著改革的深入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大家知道,環評是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國際通行的一項制度,在我們國家快有40年的歷史了。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體系,環評制度在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應該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它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也有力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環境權益。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一些要求,環評制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說審批事項多,規劃環評落地難,項目環評針對性不強,“未批先建”、“久拖不驗”等違法行為易發多發。
為此有必要堅持問題導向,緊扣“放管服”,圍繞改善環境質量,抓好“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三個環節,這是目前環評改革的主要方向。通過“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加大環評改革的力度,讓環評回歸環評本意。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們制訂印發了《“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涵蓋環評所有領域,包括戰略環評、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涉及到環評全過程,總共有46項改革任務。這個方案既是環評改革的一個頂層設計,也是改革的施工圖、路線圖。方案確定的改革主要領域:一個是通過空間管控,劃好框子,強化規劃環評的落地;二是通過導則的修訂,定規則,不斷規范項目環評,提高項目環評的針對性。項目環評過去是邊界不清,背負的內容太多。所以通過導則的修訂讓環評回歸本意;三是通過查落實,嚴格事中事后監管。四是通過規范的程序確保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