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03 15:44
來源:環保部
附件:江蘇省貫徹落實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
江蘇省貫徹落實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
為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根據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特制定整改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以及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對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兩聚一高”新要求,以抓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為契機,全力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動真碰硬,精準發力,標本兼治,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著力防控環境污染風險,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環保滿意度和獲得感,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的新江蘇打下堅實基礎。
二、工作目標
(一)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到“十三五”末,確保全省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0%,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72%以上;104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達到70.2%,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體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二)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即減少煤炭消費總量、減少落后化工產能,更大力度地治太湖、治垃圾、治黑臭、治畜禽、治揮發性有機物、治環境隱患,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強力解決突出問題,有效規范環境秩序。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指出的具體問題,實行整改“清單制”,細化明確整改責任、目標、時限和措施,一項一項整改,一個一個銷號,堅決整改到位。
(三)建立健全環保長效制度。深刻反思,舉一反三,積極推進《江蘇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方案》確定的各項重點改革事項,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加快建立完善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蘇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三、重點舉措
(一)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進一步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環保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1.切實把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清醒認識江蘇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經濟發展、人口集聚與環境承載之間矛盾突出的現狀,清醒認識生態環境是江蘇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清醒認識加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嚴峻性、艱巨性,徹底解決思想上的誤區、認識上的偏差,以對歷史、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各級黨委、政府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切實解決環境保護重大問題。
2.落實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嚴格執行《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地方黨委、政府對本地區環境質量負總責。堅持管發展的必須管環保,管業務的必須管治污,切實把環保責任清晰明了、環環相扣地落實下去,把環保壓力及時有效、不折不扣地傳導到位,堅決杜絕推諉扯皮現象。將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年度環保重點任務,作為省委、省政府每年重抓的工作,層層細化分解到各地、各有關部門,建立嚴格的督辦制度,確保責任落實、任務落地。
3.建立省級環保督察機制。借鑒中央督察模式,制訂《江蘇省環境保護督察辦法》,由省委、省政府組織對全省設區市開展環保督察,重點督察地方黨委、政府落實國家和省環境保護決策部署、改善環境質量、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等情況。2017年上半年開展試點,2018年12月底前,對全省13個設區市督察一遍。
4.健全環境保護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體系。認真落實《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市、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意見》等要求,把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一條底線,進一步加大生態環保等約束性指標的考核權重。抓緊制定《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和我省實施細則,對未正確履行職責、造成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突出或任期內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惡化等情形的,依規實行終身追責,對負有責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轉任重要職務。
5.加大環境保護投入。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確保公共財政每年用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支出總量不減,增幅優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引導鼓勵社會資金以PPP等不同形式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實現投資渠道多元化。
(二)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從根本上為生態環境減負。
1.優化空間結構。堅持空間管控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大力推行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多規合一”。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形成科學合理、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嚴格控制開發強度,著力提高開發水平,建立自然資源變化動態監測機制,堅決守住開發強度的警戒線。調整優化全省生態紅線區域,建立紅線保護監管信息平臺,出臺重點生態功能區準入負面清單,完善監管考核和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限期關閉和搬遷紅線區域內的違法違規項目。
2.優化能源結構。嚴格落實煤炭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從嚴控制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大幅削減非電行業煤炭用量,對所有新、改、擴建耗煤項目一律實行減量或等量替代。在熱電企業密集地區加大熱電整合力度,限期完成大機組供熱半徑范圍內的燃煤小熱電和分散鍋爐關停整合工作。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和區外來電規模,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減少3200萬噸,電力行業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1%。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