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03 15:44
來源:環保部
整改措施:
(一)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編制報批鹽城市區(不含大豐區)通榆河飲用水源保護區陸域范圍調整方案。
(二)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調整方案未批準前,先行搬遷通榆河兩岸背水坡堤腳外100米范圍內住戶,加快推進其余住戶的搬遷工作。
(三)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3家畜禽養殖企業已經拆除,另外3家企業于2016年12月底前拆除設備、關閉到位。
十八、興化市橫涇河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仍有大量居民生活污水未納管處理,污水直排河道。
責任單位:泰州市委、市政府。
整改時限:2017年12月底前。
整改目標: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杜絕污水直排。
整改措施:
加快推進污水管道鋪設工程。2017年12月底前,完成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居家村、北山村生活污水管網鋪設,確保截污納管到位。抓緊制定區域集中供水方案,實現長江作為飲用水源的全覆蓋,為居民提供更為優質的水源。
十九、近年來,長江、通榆河干流及沿線安全生產、交通運輸事故頻發,不少事故衍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威脅飲水安全。
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江蘇海事局、省安監局,各設區市市委、市政府。
整改時限:立行立改,“十三五”期間取得明顯成效。
整改目標:完善水上危化品運輸安全監督管理機制,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整改措施:
(一)統籌規劃沿江岸線資源。嚴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和危化品碼頭,嚴格限制在長江沿線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中重度化工項目。
(二)開展長江危化品碼頭專項整治。關停、重組、轉移和升級一批長江港口危化品企業和倉儲企業,對不符合安全環保要求,經整改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環保問題突出的危化品碼頭、倉儲企業,堅決予以關閉。鼓勵大型碼頭倉儲企業整合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的同類企業,對同區域規模較小、貨種相同的危化品貨主碼頭、倉儲企業鼓勵合并重組;對裝卸毒性較大、易溶于水且岸線利用效率不高,有替代運輸方式的危化品碼頭,鼓勵實施搬遷;對符合港口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經濟效益較好,但安全、環保風險較高的港口碼頭倉儲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管理優化等方式實施升級改造。
(三)加強危險品水路運輸企業和船舶安全監管。嚴把水路危險品運輸企業資格的準入關,加大江蘇籍危險品運輸船舶標準化改造力度,加快雙底雙殼危險品運輸船舶的推廣應用,強制配備AIS、VITS系統,強化長江和內河水域危險品運輸船舶的身份識別和動態管控。2017年6月底前,完成在江蘇登記的危險品運輸船舶身份識別設備的安裝工作;12月底前,完成長期在江蘇內河水域航行的外省籍危險品運輸船舶VITS設備的安裝工作。
(四)強化通榆河水上交通污染防治。調整通榆河沿線港口布局規劃,嚴格危險品運輸船舶申報檢查制度,禁止運輸劇毒化學品以及以船體外板為液貨艙周界的化學品船、600載重噸以上的油船進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加快通榆河響水船閘至大套船閘航道整治,在東臺泰東河、響水通榆河船閘設立管控點,強化對進入通榆河的危險品運輸船舶申報管理和檢查,加大飲用水源地航段的巡查頻次。2017年完成鹽城市內河搜救中心基地建設,在通榆河沿線配置6個船舶污染應急設備儲備庫,新增30個視頻監控設施,提升安全監管和污染防控能力。
(五)完善聯防聯控機制。交通運輸、海事、安監、環境保護、消防等部門建立危險貨物信息通報、碼頭作業品種、應急資源、重大危險源儲罐、船舶污染物處置、應急監測等“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動”合作機制,提高聯防聯控水平。
二十、2012年2月,韓籍貨輪靠港作業時苯酚泄漏,導致鎮江市新區石橋水廠、常州市魏村水廠、無錫市錫澄水廠、南通如皋市鵬鷂水廠取水口接連發生揮發酚超標事件。
責任單位:鎮江市委、市政府。
整改時限:立行立改、長期堅持。
整改目標:確保飲用水源安全。
整改措施:
(一)建立水質自動預警網絡。全面建成包括征潤洲水源地、高資化工園區下游在內的4個自動監測站,構建“四位一體”的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預警網絡,一旦發現水質異常,迅速查明原因并妥善處置。
(二)加強風險企業監管。調整涉事企業鎮江李長榮石化倉儲有限公司經營品種,取消含苯作業貨種。在倉儲碼頭增設水質在線檢測儀,實時掌握所在區域長江水質變化狀況。
(三)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嚴把長江岸線的項目準入關。制定高資化工園區轉型升級方案,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和區域功能,推動化工企業關停并轉,大幅降低水源地上游的環境風險隱患。
(四)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開展以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廢水排放企業為重點的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二十一、2014年5月,長江靖江段水質出現嚴重異味,導致靖江市區停水7小時,嚴重影響68萬居民生活用水。
責任單位:泰州市委、市政府。
整改時限:立行立改、長期堅持。
整改目標:確保飲用水源安全。
整改措施:
(一)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全面排查整治威脅水源地安全的環境隱患。2016年12月底,完成牧城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實現“雙源”供水。
(二)在飲用水源地取水口安裝水質在線監測裝置并與環境保護部門聯網,實時監測水質數據。定期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在加強常規指標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特征污染物的監測頻次。
(三)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定期和不定期組織環境保護、水利、海事、公安等部門聯合開展飲用水源安全保障應急演練,有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四)加強長江靖江段危險品運輸監管。開展長江飲用水源地和應急備用水源地污染物調查與來源解析研究,更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確保全市飲用水安全。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