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4-19 09:36
來源:福建省環保局
二、加強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
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要求,對重要濕地實施嚴格保護,嚴禁建設占用。在閩江、九龍江、晉江、洛陽江、漳江、木蘭溪等主要河流和河口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公園,劃定濕地多功能用途區或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在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區及沿海地帶實施低效林改造和生態修復,營造水源涵養林或防護林帶。重點實施對江河源頭森林植被、典型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等關鍵區域的搶救性保護。加強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等12個沿海重要海灣和河口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建立一批濕地生態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加強濱海濕地重要水禽棲息地的保護,維護天然濕地的重要生態功能,推進濱海濕地固碳示范區建設。到 2020 年,國家濕地公園達 11 個,地方級濕地公園 4 個,自然濕地有效保護率達 16%以上。
三、加強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建立海岸帶生態紅線管控制度。繼續實施“藍色海灣”和“碧海銀灘”工程,合理開發和保護岸線、海灣等資源。加強近岸海域典型受損海洋生態系統修復,實施海岸帶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岸線,推進海島整治與生態景觀恢復,建設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及海洋公園。
第八章 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監管水平
認真貫徹落實新《環境保護法》,制定出臺《“十三五”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方案》,穩步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運用綜合手段,確保水質與大氣自動監測站建設、環境應急能力、固體廢物監管能力、移動執法監管能力、生態環境安全監測預警能力、環保信息化等專項能力有新提升,切實增強環境監管能力。
第一節 全面推進監測能力建設
一、深化環境監測體制改革
明確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各級環境保護監測部門主要承擔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執法監測、環境應急監測與預報預警等職能。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由省環保廳上收省級環境質量監測事權,準確掌握、客觀評價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狀況。市級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執法監測、應急監測與預報預警事權由各設區市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承擔。重點生態紅線保護管控區生態環境監測等其它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劃分,由各責任部門按照國家的有關部署確定。
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放開服務性監測市場,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環境監測活動。在環境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評估等基礎公益性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有序開放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培育生態環境大數據產業,形成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應用市場。推動成立環境監測服務行業協會,構建行業自律體系,維護監測服務市場秩序,保持公平競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二、推進環境監測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建設
重點加強各級各部門環境監測站點標準化建設,配優省級監測站,配備一流的儀器設備,重點加強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能力,拓展生物監測能力。配強市級監測站,基本具備地表水、地下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和轄區內特征污染物的監測能力。配齊縣級監測站,基本具備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和轄區內重點污染源排放常規項目的監測能力。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和敏感地區的市縣兩級環境監測站能力,配齊配強儀器設備,輻射周邊區域常規監測工作。
三、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優化整合生態環境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生物、輻射等生態環境要素,覆蓋全省、布局合理、分工明確、重點突出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大氣環境方面,在縣城及縣以上城市建成區、全省主要空氣輸送通道等區域布設大氣監測點位;水環境方面,在全省主要流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庫、城市內河、重點水源保護區、重要水文地質單位、近岸海域等區域布設水質監測點位,推動監測體系向城市內河和重點小支流延伸;土壤環境方面,在耕地、污染場地等重點區域布設土壤質量監測點位;生態環境方面,在草地、林地和森林、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農村地區、縣以上城市建成區等區域,開展生態環境、城市聲環境等監測。
四、健全重點污染源監測制度
加強國、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能力建設,嚴格落實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制度,省控以上重點監控企業、大型礦山、大型移動源等重點污染源應全面安裝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強化對地方監督性監測的管理與質量控制,加強對工業污染源,畜禽養殖和農村面源等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水和交通工具等生活污染源,核電站等核與輻射重點項目的監督性監測。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責分工和生態環境監管要求,落實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重點污染源監測機制,構建常態化監測體系。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的第三方委托運營。
五、加強生態環境系統建設
全面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系統,通過對地觀測、無人機遙感監測和地面生態監測等手段,加強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及各級政府確定的重點保護區域和禁止開發區的大尺度、全天候生態監測與評估。環保、水利、農業、國土、林業、海洋漁業等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加強生物多樣性、重要濕地、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生態公益林、沿?;闪謳А⒓惺斤嬘盟?、自然與人文景觀等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
第二節 提升環境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
完善環境質量預報預警機制,加強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風險的評估與預警。建設全省及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平臺,不斷提高空氣質量預報和污染預警水平,研究編制源排放清單,強化污染來源追蹤與解析,探索建立大區域尺度與實時小尺度結合的大氣復合污染預警。圍繞水環境風險控制,加強重點流域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加強重要水體、水源地、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等水質監測與預警能力。加強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建立部門聯合會商機制,加強監測信息匯聚共享與技術協作,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環境風險聯合預警和管控,提高預警信息可信度和反應速度。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