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4-19 09:0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程云
導讀:國家監管趨嚴,眼下正倒逼危廢處理市場走向正規渠道,危廢經營許可證權利下放也加快了大型危廢項目的核準與建設進度。“然而,我國危險廢物法律制度體系仍然不完善,產廢單位責任界定不清晰,仍有大量的危險廢物被瞞報、漏報或者去向不明。
隨著《2016年新版危廢名錄》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兩高司法解釋)的出臺,以及環保督察組、監管部門鐵腕監管治理下,各地對危險廢物監管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升。
去向不明、危廢監管“盲區”依然存在
國家監管趨嚴,眼下正倒逼危廢處理市場走向正規渠道,危廢經營許可證權利下放也加快了大型危廢項目的核準與建設進度。“然而,我國危險廢物法律制度體系仍然不完善,產廢單位責任界定不清晰,仍有大量的危險廢物被瞞報、漏報或者去向不明,危廢制度盲區和漏洞依然存在,危險廢物管理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凌江主任對到訪的“中國固廢網”一行人表示。
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凌江主任
中國固廢網一行人拜訪凌江主任
”從全國總的情況來講,我國每年危廢產生量約4000萬噸,但所有的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實際利用處置量僅有1500萬噸。其余的2500萬噸到哪里去了?絕大部分的情況是,由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自行利用處置了。但是,我國有關法律并未將產廢單位自行利用處置設施納入到許可監管范疇,與經營單位利用處置的管理要求嚴格程度差別很大,存在一廢兩制現象,易造成環境隱患。產廢單位對廢物安全處置的責任不落實,一些不法分子亂扔亂倒、隨意處置、非法傾運導致環境污染案件高發!“凌江主任在2016年中國固廢網主辦固廢論壇上談道。
“據統計,《兩高司法解釋》實施以來,2014年、2015年各級環保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有40%是涉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案件。”凌江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公民素質不高、守法意識很差,為了賺取高額利潤鋌而走險,背后卻折射出三大問題:一是,我國危廢監管能力不足、較為薄弱,重水、重氣輕渣現象依然存在,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或者偏遠市縣這種現象較為嚴重,這些地區尚未設立專門的固體廢物管理機構,也未配專門主管人員;二是,危廢監管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且排查摸底較為困難,并未將所有的產廢企業、產生數量以及污染物類別納入監管視線之內,特別是自行產生自行處置的產廢單位;三是,危廢運輸環節,聯單制度難“聯單”。部分產廢企業未按規定填寫危廢轉移聯單,并將其委托給沒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或者雇傭“非危”貨車運輸危廢,無法實時掌握跟蹤危廢運輸狀況,半路傾倒屢禁不止。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自1999年施行至今近17年,已不能滿足當前管理需要,建議盡早修訂。應建立環保、交通、安監、公安等部門聯合監管執法機制,明確危險廢物跨界轉移審批管理中的分工和責任。
危廢無害化產能普遍不足 地區間處理能力分布不均
去年年底,環境保護部公布《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以下簡稱《2016年年報》)。年報顯示,全國危險廢物處理能力明顯提高,截至2015年,危廢綜合處置比率(資源化利用+處置)達到了81.1%。各省(區、市)累計頒發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證共2034份,比2014年增加113份。
即便危廢許可證核發數量在增加,現有處置能力也在提高,但我國的危廢處理企業中大部分以資源化為主,無害化企業較少,我國危廢處理的無害化產能仍然不足,危廢產生量與實際處理規模并不完全吻合。
《2016年報》顯示,2015年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排在前三位的省份為山東、湖南和江蘇,而實際經營處理規模前三名依次是江蘇省、山東省、廣東省。危廢產生量最多的山東省,其危廢實際經營處理量并沒有排在第一。而危廢產生量第三的江蘇省,其危廢實際經營處理量卻是第一。
此外,《2016年報》還顯示,截至 2015 年,全國各省(區、市)持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設計處置能力為5263萬噸,但實際經營規模只有1536萬噸,不到1/3的實際經營規模比例仍是一個偏低的數字,持證單位運營產能嚴重不足、機組并未滿負荷運行成常態。
“這幾組比較數據恰恰說明,當前,國內危廢產生量與實際經營處理規模并不均衡、地區間處理能力分布也不均。”凌江表示。
是否可以嘗試把處理不了的危廢轉移出去,到有處理能力的地方去處理?對此,凌江解釋,這一想法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難度大。一方面,有的危廢不適合長時間、遠距離運輸,比如醫療廢物具有感染性,需要及時就近處置;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危廢跨省轉移需要移出地和接收地省級環保部門審批同意,審批時間長,而且絕大多數省不愿意接受外來省危廢轉移。
千億市值引爆危廢行業 呼吁規范化運營管理
由于危廢處置能力嚴重不足,短期內供不應求的現象將持續。供不應求的現狀推高了危廢處置價格,危廢處理市場越來越受到污染治理企業和資本市場重視。據E20環境研究院調研,目前市場上危廢無害化處理的平均價格約為2000元/噸,如將資源化處置按3000元/噸估算,再按照危廢綜合處置率85%、資源化處置比例60%計算,到2020年我國危廢市場有望形成約2187億元的產值。
千億市場規模引起專業、非專業的企業紛紛跨界入局。“無論是國外一些環保企業,還是地方大型國企、民營企業,都想往這個行業里來,符合商人逐利行為,急于建設危廢焚燒廠或者填埋場。主要原因是危廢處置價格非常高,短期是個利潤豐厚的行業,沒有誰能抵擋得住。”凌江坦白說,但不排除一些企業魚目混珠,抱著進來“撈一把”的心態。決定這些企業能否發展壯大成為行業標桿、龍頭示范,不是靠過硬的關系,而是取決于是否具備專業、規范化運營管理能力。青島新天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規范管理的企業走不了長遠,最終把你趕走的是老百姓!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