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27 14:01
來源:東方園林
在環保部最新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以下簡稱年報)中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核準經營規模達到5263萬噸/年,其中,核準利用規模為4155.1萬噸/年,核準處置規模為982.4萬噸/年。從實際利用處置情況來看,2015年危險廢物實際經營規模為1536萬噸,其中,實際利用量為1096.8萬噸,實際處置量為426萬噸。
從本次年報中可看出,我國目前危廢處置規模較低,即便在被稱為“環保元年”的2015年也僅有約1536萬噸危廢被利用和處置。相對于5263萬噸的核準利用處置規模,不到1/3的實際經營規模比例仍是一個偏低的數字。然而若稍稍深入了解一下,便會知道,危廢處理為什么“沒那么簡單”了。
首先,危廢特性復雜,處理成本高。危險廢物具有高危性、復雜性的特征,多產自化工、煉油、采礦、醫藥、金屬制品等行業。因其含腐蝕化學物、重金屬元素等,如采用簡單的填埋傾倒會對土壤和水源產生巨大污染,且危廢從產生到處理的整個周期較長,無論是儲存還是運輸都需要消耗比普通垃圾更多的時間、人力和其他資源成本。
其次,危廢處理技術門檻高,非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不能進入。危廢處理流程繁復,項目設計、建造處理、檢測驗收等各個環節不僅要求技術達標,且相關企業本身也需要具備足夠的資金才能支撐前期投入。舉例,建造總容量為30萬噸的填埋處置設施,約需1億元的初步投資,項目的建造周期也需3~5年時間。盡管隨著如PPP模式的應用和政策激勵,相對前幾年而言行業發展進步良多,但基于整個危廢行業的處置容量還有極大空間待填補,這也決定了在未來長期時間內,在政策和資本雙重刺激下的危廢處理行業都將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速度。
最后,政策規范仍需更加完善,民眾環保意識提高有助公眾監管。我國危廢事業起步較晚,10年前才開始立法,目前在法律法規以及政府部門和企業的互相監管合力上還未形成完善成熟的體系,隨著2016年新版危廢名錄的出臺,以及“十三五”期間嚴格、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政策層面的問題在不斷的修補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大眾角度,危廢處理不僅是企業自身經營和社會責任的體現,普通民眾更要關心。民眾的環保意識提升是對全社會環保意識的全面增強,社會輿論在環保問題上的注意力凝聚也將使得這一領域更受關注,受到更好的社會監管。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