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1 11:21
來源:南充人民政府
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加強城鎮化、流域開發、城鄉規劃和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規劃環評,探索重大政策環境影響評價。強化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的事中事后監督評估。實施重大建設項目后評價制度。完善規劃環評會商機制,健全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機制。
6.3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堅守資源環境承載力底線。組織完成市、縣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評價,合理設定紅線管控指標限。定期編制資源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超過或接近承載力的地方,采取預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優化能源結構。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制度。減少煤炭消費,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大力實施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技術改造工程以及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替代工程。禁止高硫高灰煤民用銷售,推進散煤治理。壯大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產業規模。支持縣(市、區)爭創清潔能源示范縣。
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構建覆蓋面廣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進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低碳技術應用示范和企業技術改造,實現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和梯級利用。實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程,支持節能環保服務和城市靜脈產業發展,打造循環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提高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以建設綠色園區為方向,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升級,實現園區上下游配套生產、原料隔墻供應、產品就地消化。推行能效標識和節能低碳產品認證,打造綠色低碳知名品牌。
促進低碳發展。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降碳,全面控制工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理等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加強建筑節能。組織開展國家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和省千戶工業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開展低碳城市、低碳產業園區、低碳小城鎮、低碳社區等試點示范。
實施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傳統制造業全面實施能效提升、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全面實施重點行業企業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和達標行動。深入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創建。
積極培育綠色新興產業。以吉利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為抓手,爭創國家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沿鏈配套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南充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打造以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的綠色工業集群。拓展農業功能,培育休閑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以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為載體,努力拓展服務業發展新領域,優先發展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依托南充創新驅動試驗區,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加快打造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孵化園、創業小鎮等新的平臺;依托中法文化創意產業園和絲綢文化產業園等載體,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文化與旅游、科技、生態等深度融合。
推進全社會節水。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控制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加強用水需求管理和用水定額管理,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抓好工業節水,鼓勵廢水深度處理循環利用。
6.4引導綠色生活和消費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綠色消費,抵制鋪張浪費,持續開展“節糧節水節電”活動,減少一次性物品和過度包裝商品使用。大力推行綠色出行,加快完善公共交通、自行車出行體系。大力推廣綠色產品,加強新能源、節能產品和裝備及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新技術的推廣使用,促進再生水利用,鼓勵使用低碳、節能、可循環利用商品。大力推行綠色政務,推廣使用節能、低排車輛和新能源汽車,推廣綠色辦公模式,節約用電、用水和辦公耗材。
開展綠色創建活動。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省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成果。以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為契機,大力開展“七個一”創建活動:發展一批綠色生態教育基地、建設一批綠色文化設施、推出一批綠色發展主題作品、打造一批綠色發展產業示范區、創建一批綠色發展示范景區、建設一批綠色發展示范鄉村、創建一批綠色知名品牌。
營造綠色發展氛圍。綜合運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傳媒手段,充分利用會議、慶典、演藝等活動載體,全面借助電影、廣告、曲藝等文藝形式,深入宣傳綠色發展、生態文明意義內涵,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知識納入校園教育體系和成人繼續教育體系,納入南充精神建設體系,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節能宣傳周”等,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養成綠色思維、綠色行為、綠色習慣,形成“人人都是節能主體、個個都是綠色衛士”的良好氛圍。
建設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增加公益性生態環保文化事業投入,發揮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和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傳播生態環保文化的作用。充分運用環境公益廣告、微電影、微視頻、環境文化藝術產品等新手段、新媒介,開展柔性宣傳。加強各級自然教育體驗中心、生態環??破战逃行牡冉逃睾凸嫘詧鲳^建設。規范生態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發揮社會現有資源的作用,利用好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推進環??破战逃ぷ魅罕娀?、經?;?。
6.6實施綠色環境治理工程,夯實生態發展基礎
搞好嘉陵江流域保護與開發。堅持“嚴格保護、謹慎開發”的原則,以建設嘉陵江綠色走廊和生態屏障為目標,統籌沿江經濟生態文化資源,科學規劃,推動江與城融合發展、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全市“一盤棋”的理念,嘉陵江綜合保護開發由市級統一規劃,分段、分步統籌實施。充分借鑒國內外江河保護開發成功經驗,高水平編制嘉陵江保護開發規劃,把歷史的、自然的、科技的、人文的元素挖掘好、整合好、彰顯好。堅持生態優先、順應自然的原則,制定和實行最嚴格的嘉陵江保護制度,注重原生態區域的自然保護、已開發區域的生態修復,加強船舶污染防治,加強嘉陵江及主要小流域污染治理,沒有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項目一律禁止,無法達到環保要求的企業一律退出,沒有達到環保標準的企業一律嚴管重罰,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企業一律不得排放污染物。加強流域濕地保護,劃建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申報一批國省重要濕地、推進一批濕地保護示范區,保持原生態、不搞大開發。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