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1 11:21
來源:南充人民政府
“地表水型”水源地:出現較多的超標項有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氨氮、溶解氧,不少湖庫出現總磷超標。目前全市約70%以上的水源地保護區都有農戶居住,并且還有散養家禽,鄉鎮生活污水直排、農業面源污染易引起水質超標。
“地下水型”水源地:出現較多的超標項有總大腸菌群、總硬度、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硫酸鹽、亞硝酸鹽氮等。目前全市大部分“地下水型”水源地為“潛水層”取水,極易受地表各類污染源影響,不少鄉鎮居民衛生習慣有待改善。
3.3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十二五”期間,南充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我市土壤環境進行了監測,總共設置了土壤監測采樣區80個,涵蓋了基本農田,菜地,果園,水源地周邊,養殖場周邊,企業周邊,居民區等多種土壤類型。
我市的土壤監測點位設置和監測分析均由省監測總站統一實施,根據省監測總站通報的情況來看,所監測土壤中96.3%未受到污染,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
3.4“十二五”期間城市聲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3.4.1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
南充市城區共設有功能區噪聲監測點位10個,1類區(以居民住宅、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設點2個:南充市委、市環境監測站;2類區(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業、工業混雜,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設點4個:嘉陵區建設局、錦繡北湖、市中心醫院、高坪公安分局;3類區(以工業生產、倉儲物流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業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設點2個:四川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高坪區航空港工業園區;4類區(交通干線兩側一定距離內,需要防止交通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設點2個:高坪區政府、中國銀行順慶支行。2011-2015年南充市共監測各類功能區400點次,其中每年各80點次,晝、夜間各40點次。
第四章 “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挑戰
“十三五”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決勝期,是我市落實省委“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關鍵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開展,成渝經濟區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我市社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容量的限制和總量控制指標有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尖銳,將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造成進一步的壓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壓力凸顯
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大規模污染治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已大幅削減,污染治理設施逐步完善,要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空間已越來越小。另一方面,我們當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變得更為復雜--常規污染與新型污染并存,各種污染因子疊加復合,要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難度也越來越大。“十二五”末,我市環境空氣達標率在80%以下,顆粒物濃度超過國家標準近30%;水環境質量上,雖然嘉陵江干流水質保持穩定,但個別污染物如總磷等,同比前幾年大幅增加;嘉陵江的部分小流域水質惡化嚴重,甚至影響到飲用水安全。
4.2完成“十三五”環保目標的壓力巨大
一是總量減排工作形勢嚴峻。“十二五”期間,在國家要求削減的四種主要污染物中,除二氧化硫完成“十二五”目標外,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完成“十二五”目標的60%—70%之間,氮氧化物不降反升,三項指標均未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二是環境質量考核目標完成難度大。“十三五”期間,國、省對水、氣、土環境質量改善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考核目標,對比我市的環境質量現狀,完成目標的難度非常大。
4.3環境安全形勢嚴峻,風險防范壓力大
現階段,環境風險水平正在顯著累積,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居高不下,環境問題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趨勢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一方面我市的各個工業園區基本上都沿江布局,流域性環境風險形勢嚴峻。另一方面,隨著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物等累計性環境問題的凸顯,我們的環境風險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不足、環境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都將導致環境風險防范的壓力巨大。
4.4環境保護投入不足,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由于環保專項資金需求量多面寬,融資渠道狹窄,投入不足,導致全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特別是農村環保設施上,帶普遍性,歷史欠賬多。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相對滯后,雨污分流不完全;二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足,如主城區每天約有3—5萬噸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嘉陵江;三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鄉鎮沒有建設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設施。
4.5改善環境質量的難度持續增加與人民群眾環境需求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加快,污染物介質已從大氣和水為主向大氣、水和土壤三種污染介質共存轉變;污染物來源已由單純的工業點源向工業、農村、生活、機動車污染并存轉變。污染類型已從常規污染物向常規污染和新型污染物復合型轉變。污染范圍從以城市和局部地區為主向涵蓋區域、流域轉變。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與人們生產、生活和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社會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人民群眾從以前的“求溫飽”轉變為現在的“盼環保”。因此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活環境的追求給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和希望。
4.6環保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當前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社會和公眾對環境保護日益增加的需求,對環保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風險防控、環境信息公開和環境宣傳等軟硬件建設方面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對環保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技術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7環境執法手段和力度不足
一是基層執法監管力量薄弱,鄉鎮、農村環境監管工作存在盲區,不能縱向到底。二是部分縣(市、區)政府對環保執法重視不夠。三是部分工業園區環保設施薄弱,污染治理設施未建成或建成后不能正常使用情況較為突出。四是各單位協作機制仍然未完善,處置突發事件,特別是道路交通事故、危化品運輸中發生的交通事故所引發環境安全問題隱患加大。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