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1 11:21
來源:南充人民政府
增強環境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加強環保關鍵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重點提升環境空氣中顆粒物化學元素、離子成分、有機物和物理性狀監測分析能力,逐漸形成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動態源清單、污染物輸送擴散和轉化研究能力,提升區域重污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完善重污染天氣聯合會商和預警發布機制。開展全市城鎮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農村污染狀況調查、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重點設施電磁輻射調查等工作,開展全市環境質量報告書年度評估、重點環保規劃實施情況年度評估、容量-總量-質量變化趨勢年度評估。
專欄四 環境能力建設重點任務 |
以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與預警為重點,健全環境監測業務、技術和管理體系。持續推進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建立規范的環境管理系統,加強環保機構隊伍建設,加快環境信息能力建設,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機構建設。 |
7.5積極創建生態市,著力提高人居環境
7.5.1總體目標
生態市建設,是提高我市綜合實力的客觀要求,是促進南充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南充市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但是環境、資源問題仍然較突出。建設生態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從根本上促進南充全市人口、資源與環境相協調,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總體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以生態建設和環境質量控制為主線,加強生態屏障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全面提升環境綜合監管能力,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生態產業、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生態環境和能力支撐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南充市作為川東北中心城市、商貿、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的城市功能,提高南充市作為川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將南充市建設成為“成渝第二城”。
7.5.2重點工作目標
通過5—10年的努力,把南充市建設成為生態經濟高效、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發達、生態人居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生態市。
生態市建設必須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部署相銜接,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總體上劃分為啟動創建期、推進提升期、全面達標期三個建設階段。
(1)啟動創建期(2015—2016年)
啟動創建階段,生態市建設全面啟動。經濟增長方式有所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循環經濟逐步推進,生態效益型產業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環境保護和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示范區建設全面展開,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環境質量得到一定改善;城市交通、文化等基礎設施和市政服務設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優化,初步形成以丘陵山水園林為特色的城市生態景觀格局;生態文化建設初見成效,人們的生態素養和意識逐步提高;生態市的管理系統建設全面開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經濟建設初見成效。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生態農業基地建設、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生態旅游發展良好。縣城以上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75%以上,工業用水重復率大于60%,環境保護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1.8%。
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保持在38%以上,受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13%,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超過90%,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平方米。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90%。
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城市化水平達到43.8%。生態文化建設不斷加強,科技教育支撐能力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達到80%,全民生態意識明顯提高,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達到90%。
目前,啟動創建階段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2)推進提升期(2016—2018年)
生態市建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各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和治理,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實現進步。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良好,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健全完善;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加速發展;生態環境和諧優美,生態文化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013年,儀隴縣已達到省級生態縣建設標準,并通過驗收,獲得命名。2016年閬中市、西充縣達到省級生態縣的標準,并通過驗收。2017年營山縣、順慶區達到省級生態縣的標準,并通過驗收,獲得命名。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保持在40%以上,受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15%,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
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3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300元。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8%和85%,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率達到90%,工業用水重復率達到80%。
社會服務能力全面增強。城市化水平達到45%,城市燃氣普及率保持在95%。社會和諧程度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全面發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達到90%,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達92%。形成全民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風尚。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