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1 11:21
來源:南充人民政府
完善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體系。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應急管理機制。制定完善分行業和分類的環境應急預案,建立企業、部門預案報備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重點建好市、縣(市、區)兩級環境應急指揮平臺,加快形成全市統一、高效的環境應急決策指揮網絡。逐步建立完善環境應急物資庫。強化環境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與交通、公安、安監、水利等部門的應急救援隊伍建立聯動機制。
建立環境事故處置和損害賠償機制。將有效防范和妥善應對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作為保護環境的重大任務,納入各級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設立環境污染損害專業鑒定評估機構,建立環境污染事故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機制,明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責任認定原則以及賠償方式、社會化分擔模式,建立損害評估、損害賠償以及損害修復的全過程技術體系與制度框架。健全環境污染損害責任保險制度。
(2)構建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強化化學品生產準入和行業準入,優化化工產業結構。制定和實施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制定重點環境管理危險化學品清單。嚴格限制并逐步淘汰高毒、高殘留、對環境危害嚴重的化學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淘汰和限制使用列入《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國際環境公約要求的相關物質,削減、控制和無害化處置現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重點行業和地區二惡英排放。支持重點行業開展高環境危害類化學品替代行動,激勵環境友好型化工工藝和產品的研發推廣。
從嚴控制新上石油、化工、冶金等涉及危險化學品的項目。嚴格控制涉及高污染、高風險化學品企業的生產規模,重點防控地區應制定嚴格的高環境風險化工企業淘汰計劃。將環境安全作為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證審核項目,提高高風險化學品企業的環境風險防范水平,開展綠色化學工藝及產品的示范和推廣工作。優化化學品產業布局,涉及危險化學品項目進入化工園區集中布置,嚴格限制在環境敏感地區布局高風險化學品項目,嚴格化工園區環境準入,完善園區環保安全設施、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提升危險化學品監管能力。全面調查排查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及存儲情況。定期開展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和廢棄物處理處置領域的環境監察執法。實施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風險分級管理制度,落實環境風險分級防控體系建設,推行重點環境管理類化工有毒污染物排放、轉移登記制度,完善重點區域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管理機制。開展環境風險和健康風險評價,完善消費產品中有毒、有害化學品的限定和標識制度,初步建立消費產品中的重點環境管理化學品的登記制度。
7.3.7加強目標考核,嚴格責任追究
(1)明確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實施本規劃的主體,要于2018年底前分別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確定重點任務和工作目標。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創新投融資模式,強化監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實。各縣(市、區)工作方案報市政府備案。
(2)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環境保護局要抓好統籌協調,加強督促檢查,每年3月底前將上年度工作進展情況向市政府報告。
(3)嚴格評估考核。實行目標責任制。2017年底前,市政府與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分年度對各縣(市、區)重點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評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
對年度評估結果較差或未通過考核的縣(市、區),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見,整改完成前,對有關地區實施建設項目環評限批;整改不到位的,要約談有關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失職瀆職、弄虛作假的,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調離、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終身追究責任。
專欄三 土壤環境保護重點任務 |
嚴格環境準入防止新建工業項目對土壤造成新的污染,加強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加快實施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 強化重點工業污染源環境監管,加快推進重污染行業的污染整治,規范污水處理廠污泥和垃圾處理場滲濾液監管。 建立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環境管理制度。開展全市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調查,劃定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污染源排查和整治。 建立健全固廢管理體系,推進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制度建設,構建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
7.4加強環保能力建設,夯實環境監管基礎
大力實施環境監測、監察、信息、宣教和科研五大能力建設,構建完善的監測預警、執法監督、應急響應和環境管理四大體系,建立與新時期環境保護任務需求相匹配的環境監管能力。
7.4.1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體系
以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與預警為重點,健全環境監測業務、技術和管理體系,實施環境監測基礎能力、運行保障和人才隊伍三方面的重點建設,努力實現環境監測的現代化、標準化和信息化。
以縣(市、區)為重點,加強基層環境監測辦公場地和業務用房建設,配齊配強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和交通工具,各縣(市、區)能夠獨立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優化各級環境監測站功能,形成省、市、縣三級核心監測骨干網絡,將縣級環境監測站建設成為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主要力量,能開展常規監測分析,100%的縣級環境監測站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將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建設成為我市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監測骨干力量和基礎力量,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