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09 10:57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軟硬件設施配套。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為15個鎮區購置了30余輛垃圾壓縮運輸車,配備了1.5萬個垃圾桶,并為離市區較遠的10個鎮各修建1處垃圾中轉站,建立起了“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在各鎮成立環衛一體化管理辦公室,組建環衛“管理、保潔、清運”三支隊伍,保潔員工資由市財政以每人每年36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同時,每年投入6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視村莊分布情況、轉運距離遠近等,分檔次進行獎勵補貼,激勵鎮街提高垃圾清理轉運實效。
二是采用BOT方式,明確無害化處理方向。摒棄粗放填埋處理垃圾的方式,采取BOT方式,與深圳綠色動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廠,充分發揮垃圾“余熱”,變廢為寶。目前,全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垃圾處理量可達500噸,每年能直接焚燒14.4萬噸生活垃圾,節約標準煤近2萬噸,垃圾減量可達80%,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
三 是創新管護模式,促進環境治理長效化。發揮農村社區的組織引領作用,探索出以農村新型社區為單位的“一體管護、聯包聯干”的管護新模式,由社區統一安排人 力物力,統一值日清掃,確保農村環境管護常態化、長效化。鼓勵各鎮村大膽創新,積極建立新的管護方式。同時,引入第三方參與考核,由市環衛一體辦、綠色動 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對鎮村垃圾清運情況進行不定期考核,考核結果與各鎮資金補助直接掛鉤,并納入鎮年度崗位目標責任制,促進環境治理長效管護機制建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