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9 14:11
來源:中國水網
1.合理開發利用能源
嚴控煤炭增量,燃煤電廠應積極采用新技術(潔凈煤、亞臨界技術)提高煤炭工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煤炭所占比重。石油消費總量有控制的繼續增加,適應成品油需求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發展現代流動方式,促進廈門乃至福建省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
推廣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實現島內天然氣氣化率達到70%,島外50-60%,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規劃在集美門站內增加初期設施以滿足遠景調峰需求,新建海滄門站和同安門站,提高島外供氣能力。在現有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基礎上,到2020年設5座高中壓調壓站,2座中壓調壓站,其中本島設本島中壓調壓站,集美區設集美、杏林高中壓調壓站、海滄區設東孚高中壓調壓站,同安區設同安高中壓調壓站;新增同安門站LNG應急氣源站、翔安門站LNG應急氣源站和翔安南部LNG應急氣源站,3座LNG應急氣源站作為應急氣源;規劃新增5處高壓管道,設CNG減壓站供高壓管道、市政中壓管道無法到達的區域或大型工業用戶用氣。
優化能源結構,在生產、生活領域積極推廣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我市作為低碳先行城市,應充分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實現碳交易,利用建筑、工業、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的節能,在單位或系列項目中做好節能減排的工作。大力開發CDM項目的潛力,如污水處理沼氣回收利用、污水源熱泵、污泥發電等。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對節能規劃的重點領域和重點部門(包括:電力、工業、交通運輸、建筑商用和家庭)制定節能目標,全面推動節能工作,保障廈門市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到2020年,廈門市單位GDP能耗完成國家、省下達任務。
電力部門:加快正在運營的火電機組的節能改造,提高運營管理水平,降低發電煤耗和廠自用電率。實施“以大代小”,加快小機組淘汰退役,提高單機容量。采用先進的輸、變、配電技術和設備,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舊設備,降低輸、變、配電損耗。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于發電的比例。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提高發、供、用的綜合效率和經濟效益。
工業部門:主要通過調整工業結構、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和余熱廢熱回收等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進熱電聯產模式,在主要耗能地區如集美后溪工業組團、同安城東工業區等建立以潔凈能源作燃料的熱電聯產項目。工業用能方面,加大清潔能源使用力度,實現對工業用煤、柴油、重油、LPG的LNG替換。
交通運輸部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合理規劃交通運輸發展模式,建立智能交通系統,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效率。加快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完善提升快速公交系統(BRT)、常規公交系統,提高公交服務質量,增加對市民的吸引度。交通工具采用清潔燃料替換普通的汽油燃料,扶持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在公交、出租車領域,加大力度推廣包括LNG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輛替代普通燃料汽車。
商用建筑部門:建筑節能重點抓好新建建筑節能設計與建造、國家機關辦公建筑與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督與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及產業化發展,鼓勵采用蓄冷空調及熱電冷聯供技術,中央空調系統采用變頻調速技術,空氣源熱泵、地表水及生活污水熱泵。加快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建設智慧節能系統,減少公共建筑的能源空耗率。大型公共建筑及商業用戶采用能源控制政策,降低單位面積能耗。
家庭部門:政府加大公眾的節能教育以及家用電器的市場準入,鼓勵節能電器的使用和銷售,推廣高效節能冰箱、空調器、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等家用及辦公電器,降低待機能耗,實施能效標準和標識,規范節能產品市場。制定鼓勵新型高效照明產品生產、使用激勵政策,完善規范市場的配套法規,加大節能產品認證的力度,引導消費者正確選用高效照明產品。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構建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處理體系,以資源循環利用為目標,調整末端處理方式的結構,增強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建立資源再利用分布網絡,形成生活垃圾有機處理、資源再生利用的現代化可再生資源產業。改造現行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立與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相適應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體系,垃圾處理方式從填埋為主過渡到焚燒為主,餐廚垃圾采用生物處理,提高垃圾資源化回收與利用率,形成垃圾綜合管理系統。
推進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延伸,落實企業間包括原料、水、能源等的資源共享,確保自生產環節開始資源消耗的減少。增強各產業間的關聯度,突顯循環經濟的區域效應。積極推進重點區域循環式發展、重點領域產業循環式組合、重點行業和企業循環式生產。針對現有的汽車、電子、機械制造產業鏈的特點,在經濟技術能力范圍內,完善形成特色產業間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進一步推動循環產業內涵與外延共同增長的趨勢,充分發揮產業聚集優勢,在企業間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企業本身增值創新能力。
結合地域、資源、政策和科技優勢,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發展為核心,通過循環化改造,把循環經濟納入廈門市“經濟-社會-自然”發展系統內。加強探索發展農業循環產業鏈,通過糞便、秸稈的資源化利用等,無害化處理農業廢棄物。推進鼓勵綠色建筑發展,公共建筑物中水回用、小區中水項目和太陽能屋頂發電站等項目建設。推動廈門市財政性投資的保障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統一規劃思路,調整設計戰略布局。以水循環利用、原料轉換等為載體,將生活部門納入循環化改造的范疇,形成社會-經濟-自然的大循環鏈條。
積極引進減量化、無害化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項目,實現消費環節中的資源節約。在特種廢物填埋場填埋無法綜合利用和焚燒處置的固體廢物以及焚燒處理后產生的飛灰、爐渣,確保安全處理處置危險廢物。以粉煤灰、煤渣等為重點對象,進一步扶持引導企業建設廢物回收利用設施,實現集中分選、收集和處理,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推動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與回用,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在新建項目的環評中要求企業提供工業用水重復利用方案,在源頭上建立工業水循環利用機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