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24 11:18
來源:中國水網
推動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全面落實能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開展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計劃。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嚴格實行用水定額管理。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推進閑置低效和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工作。加強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出率。
強力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立足于實現改善環境和農民增收雙贏,加快秸稈綜合利用步伐,積極引進秸稈綜合利用先進技術和成熟項目,打造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環保產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示范園區。
(六)繼續深化關鍵性改革,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權責清單制度,全面推行公共服務清單和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擴大“證照合一”覆蓋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形成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實行“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全面清理各種證明和手續,最大程度方便群眾和企業。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落實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大財政支出優化整合力度,改變財政支出項目只增不減格局,下放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審批權,逐步將競爭性領域專項資金轉化為股權投資基金。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實現年度存量到期政府債務置換全覆蓋。推進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落實營改增試點政策。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積極發展民營銀行,推進省農村信用聯社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風險控制與補償機制。增加公司信用類債券品種和規模,壯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安徽板塊”。促進保險資金支小支農、服務創新和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重要突破口,推動省屬企業市場化兼并重組、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組建省屬企業改革發展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員工持股、職業經理人制度、規范董事會、中長期激勵等試點。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優化國有資本監管方式。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放寬放活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進民間資本。大力促進民間投資企穩回升,在生態環保、市政、交通、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再推出一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保護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信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保護,讓企業家專注創業、安心創業、愉快創業。
(七)全面擴大雙向開放,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促進對外貿易回穩向好。實行更加積極的外貿促進政策,擴大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商品出口,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加強核心關鍵技術引進吸收。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推動加工貿易向海關特殊監管區集聚。推進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品牌設計、營銷和推廣中心,培育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公共海外倉和產品展示中心。支持條件成熟的外貿大縣(市)設立通關監管中心。
加強招商引資和對外投資。鼓勵各地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外資企業在國內上市和發債融資。辦好第十屆中博會,創新中國國際徽商大會模式,打造有重要影響力的展會平臺。積極引進中高端產業和知名跨國公司,加強與央企、全國知名民企合作,推進中德、中新蘇滁等合作產業園建設。積極擴大對外投資,完善“走出去”政策和信息服務體系,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積極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
積極爭創自由貿易試驗區。依托皖江示范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以綜合保稅區為主體,以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為目標,積極推進自貿區創建。加快電子口岸公共平臺建設,拓展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籌建六安海關。復制一批自貿區改革試點新經驗,推進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等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體制。
(八)著力強化機制保障,高標準推進脫貧攻堅年度任務
完成脫貧90萬人以上、貧困村出列1000個以上,力爭2個縣脫貧摘帽。
構建精準扶貧保障機制。完善“四個清單”,堅持因村因戶施策,落實精準幫扶措施。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新增特色種養業貧困村260個,新建光伏電站村級1000個、戶用5萬戶,推進333個省級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建設。增強貧困村內生動力,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經營模式。實施3萬以上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貧困家庭“雨露計劃”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資助全覆蓋。落實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嚴格執行貧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綜合醫保政策。
構建監測評估保障機制。堅持“六看六確保”,健全督查巡查和暗訪制度。嚴格落實脫貧攻堅第三方監測評估辦法,對年度擬出列的貧困村、脫貧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行監測評估全覆蓋。
構建防范返貧保障機制。建立運行返貧預警機制,加強返貧信息管理,通過調查、評議、審核、認定等途徑確認返貧戶,并及時銜接幫扶機制。對已脫貧的縣、村、戶,一定時期內繼續保留原有扶貧政策,為貧困戶量身定制保險產品,打牢穩定脫貧基礎。
構建責任落實保障機制。完善各級黨委、政府及部門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健全“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考核和問責機制,形成責任鏈閉環運行。推進“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深入開展扶貧日活動和扶貧志愿者行動,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九)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大力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繼續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試點省建設,力爭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認定。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普通高中課程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加快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設。實施一流學科專業和高水平大學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和老年教育事業發展。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支持、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