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21 11:29
來源:E20環境平臺
在固廢環境領域,上海復振科有限公司(下稱:復振科技)是一家特別的企業,這家公司起源于2003年的那場SARS,一直致力于用天然生態化產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合品,2007年正式進入環境領域,除堅持技術生態化的理念外,在與其他固廢企業的合作方面同樣也堅持一條生態化的道路,謀求建立生態化圈層。復振科技也是一個轉型成功的“野蠻人”。在2015(第九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創始人及董事長陳湧先生向大家展示了復振科技源于藥物、精于藥物、與固廢圈層企業合作共生的生態化故事。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
起源于SARS的“野蠻人”
復振科技的創始人陳湧出生于藥業世家,在2003年那個SARS施虐的時期,板藍根都賣脫銷,人們都希望及時預防及做好消毒工作。當時,復振科技就在研發能夠代替消毒洗手液的,源于植物、源于自然的消毒產品。就這樣,復振科技走上了一條用自然之物取代化學藥劑的道路。直到2007年,復振科技才正式跨入環境領域,成為一個別具一格的“野蠻人”企業。
在技術方面,復振科技依靠中國深厚的藥理復配邏輯庫、傳統工藝與先進工藝創新的結合、植物源材料的可再生性,完成了天然產品的大眾化創新,并且在日化行業,復振科技的天然化合物技術已處于金字塔的頂尖。其生態化技術也經歷國際化坎坷的磨練與挑戰,并得到認可。除了要實現國際化外,復振科技的技術堅持平民化,既頂住了石化行業的轉型競爭,又解決了高成本和親民性的矛盾。
一個技術案例可以更好的了解復振科技:天然植物源農藥及土壤消毒劑的研發,要有超越10年的研發條件設定,這個研發必須要考慮安全性,無殘留、100%的生物降解。
多年來,復振科技的植物源生態化產品一直用于環境、農業、畜牧業、日化、船舶油氣、煤炭瓦斯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為了更好的發展,目前,復振科技的技術主要聚焦在環境和農業領域。
共建生態化產業圈層
除了致力于生態化技術的轉型外,復振科技一直在堅持走合作化共贏的生態化道路。在走生態化合作層面,復振科技依托天然化產品的基礎上,做了各種的跨界合作。在固廢領域,復振科技與幾乎所有A、B、C、D四個產業方陣的企業展開合作,也包括喬家大院生態農莊。復振科技正在謀求一條由技術生態化與產業圈層生態化共同組成的生態化變革之路。
生態化技術解析
立體清潔營技術:立體化生態清潔運營技術提供了惡臭氣體、菌落總數、滲濾液、油污、蚊蠅驅避等多種環境問題的一體化環保解決方案。其中環保行業包括:生活垃圾焚燒廠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生活垃圾填埋廠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生活中轉站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餐廚垃圾處理廠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糞便處理廠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污水處理廠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污泥干化的清潔運營解決方案。
例如:復振設計的植物液洗滌塔,助力VOC與廢氣環境處置的最后一公里。利用生態產品有效配方的多功能性,替換了化學洗滌中的酸堿劑及化學消毒劑。
與傳統酸堿化學洗滌塔相比,植物液洗滌塔在安全性、穩定性、高效性、經濟性等方面更具有傳統化學洗滌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在有組織氣體凈化方面,植物液洗滌塔獨立運營或者與所有其他除臭清潔工藝的配合使用,為廢氣、VOC及臭氣處理的“最后一公里”保駕護航。
生物動力修復技術:復振科技從農作物的結果表現為基礎,以調理作物根系與土壤的健康關系為核心,以安全高效的生物動力修復技術為依托,進行農業土壤的生態改良,同時為有機質資源化利用和有效還田還林還綠化提供幫助。同時在餐廚領域也有所發展。
有機質資源化利用
(以餐廚垃圾有機質資源化利用為例)
菌根修復技術:菌根是土壤中一些真菌侵染植物根部形成的菌-根共生體,用安全天然活性物影響作物菌根,實現作物根系的強化;高滲透性的植物調理劑同時影響土壤團粒結構,活化與完善根系,幫助有機肥、微量元素等營養成本被根系的快速吸收,從而完成土壤的健康改良。植物調理劑可以直接作用于菌根共生體,因此表現出對植物—重金屬的多元化作用。不同的配方可以實現促進重金屬富集植物的重金屬富集效果,或者可以減少非金屬富集植物的對重金屬的吸收。通過菌根共生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有機物歸田的潛在重金屬風險。
以小麥和大蒜為例,發達的根系有一方面會自然阻抗污染,同時對有機污染物有一個阻抗的作用。采用菌根修復技術,有助于助力土壤改良,促進植物吸收有機質。這個價格也很合理。
展望未來
復振科技的發展不斷在創新,不斷在調整。未來將繼續堅持用天然生態化產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合品的技術路線,以產業協同共生、以參與極致化創新等形式放大固廢生態化轉型中的價值增量。還將更專注、更國際、更創新;更注重技術到利潤的快速轉化,并與幾乎所有ABCD方陣的公司展開合作。從2016年開始復振科技還將會會進入一個快速的通道!
問題:你認為復振科技的哪些技術或理念更生態化?(單選)
1 立體清潔營技術(植物液洗滌塔)
2 生物動力修復技術
3 菌根修復技術
4 合作共贏的圈層生態化理念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