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0-19 17:24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曉佳
約訪的當天,得知湯順良正患重感冒,這幾天還一直打著點滴。預想,此行可能無緣見到江華集團的掌舵人了,不免有些失望。抱著試一試的心里,我們還是來到了江華集團。參觀過幾個廠區后,在辦公樓三層的總裁辦公室,我們見到了正在談業務的湯總。
一臉正氣,腰板筆直,在他身上很自然地散發出了強大的氣場。不過,臉上燦爛地笑容,也讓他絲毫不失親切感。雖然發著高燒,但仍然神采飛揚,侃侃而談,思路清晰而敏銳。在他身上,我們感悟到了老一輩宜興企業家的那顆不老的心。湯順良是軍人出身的企業家,“剛毅”是他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而這種軍人氣質,也一早就深深地融入到了湯順良的企業文化中。
“一封信”帶來的命運轉折
青年時期的湯順良選擇入伍從軍,1984 年,21 歲的他已經是一個班長。由于表現優異,被選參加當年的國慶大閱兵。當兵,對湯順良來說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經歷。的確,人的很多愛好和品格的形成,往往與青年時期的經歷相關。
1984 年國慶大閱兵后,湯順良退伍回鄉。被分配到高塍鎮的一個集體企業——高塍農機廠。初到農機廠,湯順良從事的并不是環保相關的工作。憑著勤奮和智慧,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結識了不少朋友。當時,杭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就看出了他的潛質,覺得這個小伙子靠得住。于是,試探湯順良是否愿意跑業務,初出茅廬的湯順良因為不懂行業,業內也沒有熟人,便宛然拒絕了。
可能命運注定的事情,就逃也逃不掉。1985 年的春天,湯順良還是高塍農機廠的一名工人,住在父親留給他的老房子里。一個大雨天,他收到了朋友從五、六公里外,冒雨騎車,送來的一封信。打開信后,他有些蒙了,信是從杭鋼寄來的,大概內容是請湯順良負責做一個玻璃鋼水箱。完全不懂市場行情的湯順良,參看了一些以往項目的價格表后,向對方報價7000 元錢,經過協商,最后定價5000 元成交。
接到這一單后,湯順良找到了專業的設計人員幫忙制作水箱,水箱制作好后,對方很滿意。這個訂單讓他賺了1000 塊。對于當時一個月只有20 多塊錢工資的湯順良來說,這1000 塊錢絕對算得上一筆大數目。現在回想起來,湯順良仍然打趣道,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一沓10 元一張的人民幣。他還把這些錢放到家里的紅箱子里,每天晚上要拿出來數一數。
第一桶金不僅讓湯順良收獲了金錢,也收獲了業內的關注,很快又有新的訂單找到他。這時候,湯順良看出了這里面的商機和機會,有了辭去農機廠工作的念頭。家里人都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堅決反對,父母勸他說,“農機廠是國有的,工作穩定。”但是,湯順良的決心已定,家里人始終還是拗不過他,于是,他從農機廠出來,踏上了去往杭州的創業路。
從“一天3 碗面”到“開上桑塔納”
創業之路,一定免不了風吹雨打,“吃苦”成了湯順良必修的一課。
當年,交通還不十分便利,正趕上宜興到杭州的路段修路。湯順良乘坐的公共汽車,一直到凌晨一兩點才到杭州。到了杭州后,湯順良不舍得花錢,只能住2 塊錢一晚的床鋪。每天只吃3 碗5 毛錢1 碗的杭州特色面。
當兵時養成的堅強、培養的毅力,讓湯順良咬牙堅持了下來。他把浙江當成了自己業務的擴展平臺,很快金華、衢化等浙江省的大城市都被湯順良跑遍了,很多城市都開
始有他負責的項目在運作。但是,很現實的問題是當時的他并沒有自己的工廠,一直在幫別人做,自己賺的還是小錢。一次,和杭州一個設計院的合作中,湯順良幫助拿下了幾十萬的訂單,設計院承諾給他2萬元的報酬,并為他買一輛摩托車。但是后來,2 萬元錢沒有給,連摩托車最后還是湯順良自己掏的腰包。性格剛強的湯順良哪里受得了這樣的委屈,他說,“就是在那時,我堅定了要自己做企業。”
但是,那時候私營企業并不好批。正好,湯順良的岳父是當時高塍一個農場的廠長,他就承包了農場內兩家企業中的一家。1986 年,在江西洪都機械廠,他拿了一個60多萬的業務,這讓湯順良一下子賺了40 幾萬。
有了資金以后,湯順良買下了一個廢棄的農村養蠶廠,在這里面開始做一些小設備。雖然工作環境很簡陋,只有兩三畝地那么大的面積,但是他仍然堅持自己做。后來將工廠用圍墻圍起來,建成了小樓。在這里,湯順良經常和工人們加班到深夜。
1989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湯順良拿下了浙江春雷的純水項目,這個項目讓他賺了100 多萬。資產百萬后,湯順良的業務也越來越多,基本上要全國各地的跑,他意識到
有一輛車對他很重要。雖然父親聽說他要買車,還是執意反對,“車子租著開就好了,要把自己的錢存在銀行里。”但是湯順良的哥哥卻鼓勵弟弟相信自己的判斷。湯順良回憶說,“當時花了27萬左右,買了一輛紅色的桑塔納。”這輛桑塔納也成為了他事業上的幸運使者。
在一次與上海人的項目談判中,對方質疑這輛紅色的“桑塔納”是否是湯順良本人的。他笑言,“我出示了我的行駛證后,對方很驚訝,難以相信我們的工廠還有自己的車。”桑塔納成功吸引了客戶的注意,對方決定要親自到湯順良的工廠里看一看。也正是這次參觀,讓湯順良拿下了這個凈水器項目。這之后,類似的項目訂單就接連不斷。緊接著湯順良又買了30 多畝地,建了更大的廠房和車間,開始大刀闊斧的干了起來。1992 年,正式成立了江華集團。但湯順良始終提醒自己一定不能虧錢,當時做到了在銀行里沒有貸款,時刻為接下來的生產做準備。
技術實力拿項目,讓對手怒摔“大哥大”
目前,江華集團的業務已經涉及石油化工、重工業、冶金礦業、電力、制藥、新能源等各行業,業務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并已承接了20 多個海外環保治理項目。
這些輝煌的業績,與湯順良的獨到判斷和堅持息息相關。
他說,做企業,技術很關鍵,尤其是對國際技術的對接和引進。他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了,并真正嘗到了技術的甜頭。
20 多年前,湯順良就作為唯一的浙江環保企業代表,同當時的杭州市委領導一起到歐洲考察和學習。在德國漢堡大學參觀時,發現那時候德國的氣浮機,就不需要空壓機也不需要容器罐。這樣湯順良很吃驚也很好奇,于是請了翻譯,并向德國人遞上自己的名片,表達了希望技術引進的愿望。
經過溝通,基本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在后來的談判中,氣浮和刮泥機的技術轉讓,從5 米到100 米的技術圖紙,德國人出價84 萬馬克。這可不是小數目,后來德國代表又和湯順良協商到凌晨2、3 點。湯順良打電話咨詢一些工程師,他們建議他只轉讓50 米的圖紙就可以了。因為湯順良的堅持,德國代表最后同意了,以24 萬馬克的價格轉讓了50 米的技術圖紙。
“這筆錢花出去,我很心疼。”湯順良坦言。但這讓江華成為宜興第一個將國際技術引進來的環保企業。技術引進來后,最關鍵的是消化和吸收。湯順良從西安交大請了一位專家,讓他幫助做技術的本土消化。作為報酬,湯順良給了這位專家5 萬元錢,并把自己的“桑塔納”配給他做專用車。技術充分消化后,正趕上洛陽污水處理廠招標,湯順良果斷決定投標,只投刮泥機設備。他說,我們的刮泥機運行成本、投資費用都比國內的要低。因為引進的德國技術,考慮了水的重力,可以不用泵,就將5 米深的泥翻上來。雖然當時投標的企業中有很多大企業,但最后江華集團中標了這個項目,很多大企業的老板很驚訝,有的甚至生氣的將“大哥大”摔在桌上,質疑“江華這樣的小企業怎么能中標”。
湯順良說,這個項目讓他壓力很大,不僅因為這是建設部的重點項目,也因為這個項目的確有難度。50 米的刮泥機在池子里面橫過來,做不好會塌下來的。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湯順良暗自鼓氣,“一定要把它做好。”不論是選材還是用工藝,都是最好、最優的,后來項目運行時,很多人都稱贊做的很好。這個項目的成功,讓江華集團的實力得到了證明,也為公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己創造價值,后代還要持續創造價值
近些年,讓湯順良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女兒和女婿都從國外留學歸來,進入江華協助他發展企業。女兒和女婿因為有在國外留學的經歷,帶回來很多新的想法。說到這點,湯順良難掩欣喜,“他們回來,也給了我很大的動力。我這個女婿很能吃苦,也幫我打理很多國際市場業務。”
讓他夸口稱贊的青年,就是王天佐,也是宜興環保界企二代中的佼佼者。因為比較了解外國的情況,成為湯順良的得力助手。在國際技術的引進上,江華集團一直在努力和突破。開發了越南、印度、泰國、斯里蘭卡等國際環保市場,長期與美國、法國、芬蘭、德國、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外知名環保公司保持緊密合作關系。今年3 月,與韓國LG集團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LG 集團水處理膜技術授權企業,進一步加快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對于未來湯順良充滿信心。他說,以前宜興的環保企業像是在水里蛙泳一樣,自己在水里悶頭前進,對前途看得不清晰。自從朱旭峰常委來到宜興,進行了很多創新性的改革。給企業帶來了激情和希望。最近一段時間,湯順良正在籌
劃新三板上市,然后轉到主板上市。他說,江華集團的發展方向是立足于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未來的3年中,銷售沖上10 個億。多年來的經驗,讓湯順良明白,做任何事情每個環節都一定要做好,這樣企業才能走的長遠,并在科技方面做到不斷創新。
正如湯順良對自己的評價一樣,他是一個血氣方鋼的人,說一不二。因此,很多合作者都很信賴他。他也是一個思想很開闊的企業家,他告訴我們,接下來,還會帶領企業進行多種商業模式的探索,如果有機會,也希望和更有實力的大企業合作和
共贏。
軍人出身,有著鐵一般的意志力。但這個硬漢背后也有柔情的一面,在湯順良的辦公室,掛著女兒和女婿的結婚照,這里面承載了他對子女滿滿的愛。他說,“等到孩子們慢慢成長后,我也要學會慢慢放下來,要讓孩子們真正去鍛煉和實踐,創造更大的價值。”
企業簡介:
江華集團成立于1992 年,主要經營水處理設備的研發應用、生產及銷售,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跨國技術轉移先進企業。多年來,江華集團在從事多方面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礎上,致力于消化移植國外先進技術,長期與國內外前沿科技企業、高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建成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引進科研尖端人才,開發環保水處理領域的技術、設備和產品,并擁有數十件專利技術,先后承擔了多個大型國家科研項目,目前公司在水處理技術穩定成熟的基礎上,正向可再生能源、土壤修復、污泥處理等環保方向發展。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