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0-16 09:28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成苗苗
宜興專訪期間,在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組織的一次主題沙龍上,我們認識了馬放------ 之前長期在北方從事研究工作,2010 年,年近半百時卻毅然南下宜興。現在的馬放,已經成為很多宜興企業家尊敬的“馬老師”。
馬放告訴我們,2010 年夏天,宜興環科園與哈工大共建哈工大宜興環保研究院,在宜興幾年,他看到了宜興強大的產業基礎,以及政府對環保產業的鼎力支持,“宜興是環保技術產業化的樂土”,對技術研究十分熱衷的他,選擇了常駐宜興,這并不輕松。“我自己沒有猶豫過,但畢竟長期離開家庭對妻子和孩子都感覺虧欠很多”,他對我們說。不過他的決定還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來到宜興已經5 年,馬放自身經歷了比較大的轉變。由一個學者教授轉變為企業帶頭人,由專注于科研教學轉變為產業化實施推動,思考的問題也從專注于一個學問問題或技術創新轉變為為企業提供實用新技術的問題。而對于宜興,他這樣評價:“宜興環保產業相較于其他地域,有突出的組織性和規模性,政府有規劃、有政策的扶植和引導環保產業成為地區支柱產業;同時擁有3000 余家環保企業,是全國最大的環保設備制造基地。”在他的印象中,白手起家的眾多宜興企業家務實、執著、能干、吃苦耐勞,一周的采訪里,我們對這些也深有體會。宜興是中國環保之鄉,環保產業的發源地。目前也是中國最大的環保設備制造基地“產業基礎良好、產業集群龐大、擁有規模龐大的產業工人和一支商業能力很強的市場團隊,這是宜興毋庸置疑的優勢所在。”
他認為,“整體上宜興仍處于整個環保產業鏈中的低端位置,以工程配套設備加工為主,在中國環保產業中占據設備制造重要環節,但是話語權不足,長期處于為北京上海的大集團打工配套的地位。”在環保產業大發展的今天,宜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馬放看來,宜興固然有好產品,但以低端通用環保設備居多,高技術含量、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端產品少,同時產品過于粗糙,沒有精細、深入的鉆研,因此,馬放認為宜興的設備生產應該力求實現常規設備的精細化、專業設備核心化、系統設備智能化。
馬放認為,宜興的環保企業相對分散,合作意識不強,力量不夠集中,想要在產業發展的機遇期華麗轉型,需要由政府牽頭、統一監管,搭建一個除甲方、乙方之外的產業共享平臺,這樣的平臺應該集合多種功能,整合各方資源,“將眾多小企業整合成一個航空母艦。”他認為環境醫院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環境醫院也需要有急診,應急平臺需要很專業的技術和人才隊伍”,而目前的學科體系中缺少真正的環境技術學科,實用技術和新工藝與實際應用脫節,很多企業急功近利,更加趨向于選擇成熟的人才和技術而不愿意做技術研發??這些問題阻礙了環保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如何為產業輸送更多實用技術,如何圍繞實際當中的科學技術問題進行原創性研究,打破理論和實用脫節的問題,是包括馬放在內的所有哈宜研究院同事正在思考的問題。“環境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問題,這不是憑借一個官員或者一個教授個人的力量就能達到的,必須集合多個團隊,一個集成化的平臺,發揮團隊和平臺的作用,形成一個有效的通道。同時環境涉及化學、安全、水、固廢等多個學科的交叉滲透,優化學科建設也是必須的工作。”而哈宜研究院正在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這也是馬放老師當時來到宜興的主要原因。現在,他已經下定決心致力于宜興環保產業發展,并向我們透露了他的規劃:“盡
自己所能整合科研資源,為宜興環保產業的發展輸送核心技術成果;提供公共技術服務與創新平臺,支撐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引進高端技術人才,本土化培養高端實用人才。”
“宜興環保產業要想在未來穩定發展,必須要有特色,要在國內有話語權”,馬放認為,話語權或者是核心技術能力,或者是人才培養能力,或者是強大的資本。根據馬放的判斷,未來宜興的特色可能是高端環保裝備制造研發中心,成為實用技術和人才的集成地,搭建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平臺和基地,同時系統構建金融服務體系,為地區環保企業工程推廣提供資金支撐,用資金撬動話語權。對于宜興的未來,馬放心懷期望:“作為環保產業發源地,過去的宜興,被稱為‘環保之鄉’,未來的宜興,要成為‘環保之都’,‘都’的概念將不同于以往,成為一個以環保裝備制造研發為核心的全國性服務網絡。”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