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0-13 21:00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成衛東
宜興在3-5年之內,會有20家左右有國際化視野、運作規范、有獨到技術、與資本市場良好對接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他們將引領宜興環保產業發展壯大。
-------朱旭峰
E20環境平臺:作為推動宜興環保產業轉型發展的策劃者和引領者,您如何進入環保行業的?
朱旭峰:我就讀于南京農業大學,學的是農業,畢業后在宜興農科所工作了很短的時間,就到了農業局管理機關辦的企業,搞的是工業,后來到鄉鎮做領導還是做的工業;再后到宜興的三個園區工作,先是宜興化學工業園,然后是宜興經濟開發區做主任干了5年,2011年調入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以下簡稱“環科園”)當主任,開始從事環保。
E20環境平臺:做工業園區與環保產業園區有何不同?
朱旭峰:做工業園區的時候,我覺得是在做一個產業。2011年2月,到環科園以后,我感覺不一樣,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在做一個產業,而是在做一個事業,環保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們到國外參觀,感覺國外對環境的保護,在民眾心中都是神圣的東西,是不可侵犯的。隨著了解研究之后,發現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特別多,感覺到環科園作為全國唯一的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我們沒有盡到責任。一方面覺得責任重大,另一方面覺得中國有那么多環境問題,也讓我憂心和扼腕,不小心就陷進去研究起來了。
E20環境平臺:從經濟開發區到環科園工作,碰到哪些困難?
朱旭峰:最大的困難是宜興的上上下下對環科園一直是給予厚望,但是領導和老百姓對環科園的工作不甚滿意。到環科園來了以后,我發現業界很多專家和企業看不起宜興環保產業,他們評價宜興是低質環保設備的集聚地;包括國家部委的很多領導都也避諱談宜興,他們覺得環科園做為國家唯一的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與身份不符;從園區內部來說,大部分人對環保產業的思想理念和認識一直是比較模糊的,專業園區不專業,和外面專家院士交流都沒有共同的語言,更沒有認同感。環科園的規格雖然很高,換了多任領導都呆不住,誰也不愿意來,認為環科園是分倒霉的地方,環科園成為是歷屆市委書記的“隱痛”。就是在這背景下,我被調到了環科園。
E20環境平臺:為什么選中了你?
朱旭峰:可能是因為我做了開發區多年的緣故,相對熟悉園區吧。另外我之前曾在環科園掛職副主任做過一年。
E20環境平臺:我們知道,您上任不久就提出了要將宜興從“環保之鄉”變為“環保之都”,并端出了一整套高瞻遠矚的戰略舉措,讓外界刮目相看,這些先進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朱旭峰:首先,我做產業得益于我的農口專業,農業里的基因理論就是講遺傳育種,從有性繁殖到無性繁殖,從一顆種子發育成一棵大樹,最后形成一片優良品種的森林。做農業強調的是生態,工業是產業,產業也有生態。你深入下去會發現產業的生態與農業的生態整個體系是一樣的。我在開發區當主任的時候,把光伏產業做了出來,就是從一顆優秀的種子做起,然后做成小苗,然后嫁接到央企。引進了一批央企,形成了很大的產業規模。
第二,我對中國環保產業和宜興的環保產業有一個基本的判斷。2010年之前,中國當時的環保產業是個偽產業,原創的不如模仿和仿制的,有技術的不如沒有技術的,產品質量好價格貴的不如低質低價,確實是“劣幣驅良幣”。2011年中國提出了以節能環保為首的戰略新型產業布局,我判斷中國政府對環保產業會越來越重視,這個市場肯定會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規范。
第三,宜興環科園是中國唯一的環保產業高新技術園區,他有“貴族血統”,在這個平臺上,沒有第二個環保產業園區能跟他比,他可以和國內外所有的大學合作,國外環保機構還是認宜興的。我2005年在環科園兼任過副主任。我當時管項目,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去了很多國家比如日本、韓國還有歐洲,看到了國外先進的環保企業和技術,在接觸的過程中,我感覺國際上的組織很高看我們,他們認為我們代表中國唯一一個環保科技園區,所以很多交流都是部長級別的。那時我就開始對環保產業開始思考,環保產業是以技術和人才為核心要素的而宜興的品牌和貴族血統是可以對接國內國外的高端要素,環保產業應該建產業體系,將技術研發、設計、檢測、創新等平臺要素集中起來推動產業發展。
基于以上的思考,通過和國內一些頂級的專家深入探討后,提出了宜興的環保產業要“瞄準世界一流,打響中國唯一”。宜興環科園將定位于“環保資源整合者、新興產業集聚者、生態經濟創意者、低碳新城引領者”,宜興的環保產業要堅持“優二進三、高舉高打、先行先試、和諧發展”的原則,發展以“環保高端裝備及系統集成產業、節能低碳產品的先進制造業、以研發和創意為代表的生產服務業、總部經濟產業”,實現宜興的環保產業從低端制造向高端設備制造發展,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E20環境平臺:您剛才講,您是用選種育種理論在宜興經濟開發區獲得成功的,您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朱旭峰:剛開始做經濟開發區的時候,也很痛苦,全國的招商引資都是同質化競爭。如何讓優秀企業和產業資源在宜興這個小地方聚集,我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就是通過人才高地,構建技術高地,打造產業高地。我當時講做產業很難也很容易,找到張藝謀就可以打造電影產業,張藝謀來了,很多知名的明星也會來。機緣巧合,結識了光電產業的領軍人才張宏勇,他是上海市領導從日本引進回來的,單個人的發明專利就有1011個,是日本富士通的技術總監。回國后在上海合作的不是很好,我和他一見如故,他要做一個光電子產業園,我就幫他在宜興量身定做了,由于他來了,就有一批中科院的包括日本的大的專家也來了。央企也來了,包括寶鋼、國電、東方電器等。
在開發區的探索就是通過人才來發展產業,但環保與光電產業又不一樣,雖然我認識很多環保界的院士。光伏這個產業比較硬,有專家來了后面就有資本跟著,但是這邊好像是環保產業和資本的投入不太一樣。環保產業還是要厚積薄發,要到一定的節點時期,才可能發力,我認為現在節點時期已經到來。
E20環境平臺:按照農業理論和經濟開發區的經驗為環科園制定園區的發展規劃后,您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朱旭峰: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園區構建一個環保產業專業促進體系,提高園區的專業化水平,這就要在人上下功夫。環科園由于長期以來在宜興遭到質疑,是宜興市委市政府的隱痛。環科園在宜興的地位不高,很多人才不愿意來,園區內部的行政建設體系很差,園區的專業度基本沒有,漸漸的就造成了沒有人愿意干事情的局面。
老的體系不支持,我就選擇了科技局作為對外的窗口,以科技局為核心,為外部的專家、企業家和科研機構服務,用外部激活內部。當時我請到國內知名的環保企業家許國棟以及他帶領的團隊,發揮哈工大馬放老師帶領的專業團隊以及南大的研究院等專業團隊的作用,科技局來為這些專業人士做一些服務。這樣逐漸形成了園區比較專業的產業促進體系,后來環保部、科技部看到發生的變化,開始下達一些任務讓我們來完成,慢慢地信任并支持我們來做事情,宜興環科園的影響力也相對提高了。從產業促進體系專業團隊的打造,慢慢取得相關部委的認可,重新挽回名譽,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很痛苦的過程。
E20環境平臺:經過4年的發展,我們看到環科園無論從外部形象或是內在底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您付出了那些努力?
朱旭峰:國家給了一個牌子,環科園要做中國環保產業的高新技術園區,外在的形象很重要,但當時的園區沒有像樣的規劃,園區比較亂,形態上就不像國家級的專業園區。園區實際上就是一個平臺,相當于飛機降落要有平臺來支撐一樣。原來很多空間被非環保企業占領了,新的空間又沒有打開,只是名義上的專業園區,所以我們要統統換掉,把原來不是環保的地段騰出去,把環保的要素裝進來,另外要拓展新的空間。所以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從規劃上、從形態上、功能上、支撐體系上下功夫。要系統構建,環保園區要有環保園的特點,特別是要從細節上體現出來,如綠化、導引標識系統等,先形似,再神似。我重新做產業規劃、區域規劃以及一些功能的配套,環保園區的生態特征逐漸體現出來。
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平臺上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原來我們與南大、哈工大等大學機構有一些產學研的合作,但太松散,他們可來可不來。因為宜興畢竟是一個縣級市,要把其內在的積極性發揮出來,激發他們的團隊長期在這邊工作,從而帶動宜興企業能夠去創新。這就需要創新機制,所以我們與哈工大合作,實施了公司化的運作。當時我們投資1個億成立了江蘇哈宜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工大占51%,我們占49%,就是由大學來主導,讓他們占大股。再在下面建立單個的實業子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吸引他們到這邊來,想的是能不能使科學家成為富翁。要解決動力機制,專家要名、要利,從人性出發。事實上,這樣做的綜合效果很好。
E20環境平臺:您提出宜興環保產業要從從低端到高端,從制造到服務業轉型,4年來,這個目標實現了多少?
朱旭峰:宜興環保產業從低端到高端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很多人不太了解。宜興的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企業其中的大部分是通過國際技術的轉移和引進,也有一部分是注重在人才和團隊的構建上,走出了這條路子。比如一直從事環保的菲力、江華,還有一些以前不從事環保,但現在開始做環保的公司,一直是注重在科技、人才、團隊上的投入,比如碧諾環保做工業高濃度污泥的干化、碳化,用的是日本人的團隊;雙盾科技一EPC的方式做除塵、大氣的脫硫脫銷,在行業中基本上是數一數二的;遠興環保以EPC是方式做噪聲屏障(高鐵)項目,在行業中名聲顯赫。環科園長期以來帶領著一部分企業,通過專家引進、技術引進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2012年高塍鎮并入環科園后,許多高塍鎮的環保企業也在利用環科園的支撐體系來背書,經常跟著園區到國外考察也學習。
宜興的環保產業最初基本是來樣加工,所以低端、技術含量低,容易被模仿,特別是在市政領域,當我們的問題愈來愈復雜,環保標準愈來愈嚴格的時候,對環保設備的精細化程度要求提高,甲方不僅需要乙方提供設備還需要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宜興的領先企業在產業從低端向高端的轉型過程中,更加注重解決問題的技術研究,很多企業的定位已經是某細分領域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即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前段時間北控水務來宜興,就是想和宜興的企業合作,不是買設備,而是想參股技術型公司,并與銷售型公司合作。因為未來的環境問題很復雜,以前的環境投資運營公司為了獲得政府的環境綜合打包項目(包括水氣渣),都在向平臺公司轉型,他們需要整編一批在細分領域有特長的技術服務性公司,以便為項目提供更好的運營服務并降低成本。今年以來有很多地方政府,都來和我們進行洽談,希望我們能夠帶著企業過去,以PPP的模式進行合作。無論是環境綜合服務商還是政府間的區域合作模式,都看重了宜興這幾十年來在產業上的積累和進步,在合作共贏時代,宜興環保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機會非常多。
E20環境平臺:回首過去,您當年的規劃和想法哪些已經實現了,哪些還沒有實現?有什么遺憾?
朱旭峰:讓我欣慰的是現在宜興的產業體系的支撐能力強大了;業界認可度提升了;國際影響力提高了,特別是得到國家部委的認可和肯定;一批有思想有干勁年輕人已經開始成長了。如果說還有何不足,我想是外部的資源整合還不夠,特別是整合外部的資本,還有就是外部的一些優秀的企業和宜興的產業群體深度融合還不夠。這個是我一直要堅持努力的方向。
E20環境平臺:短短幾年您取得的成績已經讓人很羨慕了,向您表示祝賀。關于與外部優秀企業深度融合的阻礙在哪里呢?
朱旭峰:其實融合的機會很多,但對接實現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因為宜興大部分企業的管理以作坊式為主,公司運營不規范,沒有依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所以我們現在要做基礎工作推動他們股改,上新三板。第二方面,宜興的環保企業大部分是產品驅動或業務驅動,不是資本驅動,資本的杠桿作用不明顯,有一些資本進去了以后發現環保的業務的穩定性比較差,現金流不穩定。基金進來發現這么好的技術和企業就是做不大,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所以現在引入外部資本,一定要在模式上有所創新,也正因為這樣,我們要做產業集團。產業集團和北控等龍頭能夠合作,能夠構建一個大資本體系。在這個基礎上,有一些技術公司能夠很好的對接。
E20環境平臺:這兩年你一直在推環境醫院,您心目中的環境醫院是怎樣的?
朱旭峰:我心目中的環境醫院是虛實結合的,“虛”是指環境醫院需要建立一個新型的醫患界面,打造環境治理的名醫體系,改變過去醫生找病人的亂局,建立病人找知名醫院和名醫的品牌格局。“實”是指環境醫院要建立一個商業模式,要有一個產業實體,它一頭連接和整合優秀企業,一頭連接國內有實力的環境綜合服務商,通過上面講的與北控的合作模式,獲取項目。這個模型的初始階段就是我們正在做的產業集團,他是一個資本平臺或者說基金平臺,他通過幫助宜興的中小企業向服務業轉型,解決資金問題和市場問題,將他們變成正規軍,同時也將它培育成能夠支撐宜興、為宜興產業加分的骨干企業。環境醫院要體現真功夫和誠信,所以虛和實要平衡和同步,虛是要實來支撐的。
E20環境平臺:您認為未來推動宜興環保產業發展的路徑或者說抓手是什么呢?
朱旭峰:我認為有三個抓手:技術、品牌和資本。我非常同意傅老師的觀點環境效果時代技術為王、品牌為王、資本為王。
E20環境平臺:環境醫院可以將技術和品牌很好的結合,但宜興并沒有資本的基因,您如何抓得住?
朱旭峰:確實宜興的短板在資本,但我知道資本看重的是有實力的優秀公司和市場,我們通過環境醫院將最優秀公司整合到這個平臺上,形成強大的市場能力,資本自然就會過來。我們資本平臺的馬車已經啟動,一個10億的產業基金即將浮出水面,我們園區出3個億,其他資本出7個億。現在江蘇省政府正在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構建3000億的基金,面向6個產業,環保是其中的重要一塊;另外國內很多的基金也在宜興周邊駐扎了,宜興資本平臺的態勢初步形成。
E20環境平臺:這幾年,您覺得宜興的環保企業發生了那些變化?
朱旭峰:宜興環保產業的發展是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過程,在整體環境治理要求、行業規則發生變化的今天,企業家的思想和企業生態都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們可喜的看到,宜興的企業還有暫時的迷茫,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轉型升級的愿望很強烈,原來宜興企業之間更多的把企業看作對手,現在已開始團結和合作,在一起共商轉型之路。政府也在引領這種趨勢:怎樣讓宜興的企業抱團,通過資本、通過區域市場、通過行政平臺,使他們能夠系統的合作,還在探索環境醫院平臺來承載他們,特別是引領他們把環保當事業來做。宜興在3-5年之內,會有20家左右有國際化視野、運作規范、有獨到技術、與資本市場良好對接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他們將引領宜興環保產業發展壯大。
E20環境平臺:宜興的環保產業發展將近40年了,環二代已經成長起來,您怎樣評價?
朱旭峰:我在二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宜興人商道文化的根基不深,宜興大部分還是靠讀書,然后做專家和學者。從二代身上看到了做環境產業有點回歸到宜興人固有的本質,即厚道、儒雅和謹慎。我覺得環境產業需要以誠信為基礎的品質,有事業高度的。他們有這個味道了,比較喜歡這批人,他們把環保當成事業來做,而不是當生意做,可塑性很強,有做環境的誠信、道德素質和學習的精神。
E20環境平臺: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年工作的最大感悟有什么?
朱旭峰:環保產業很特殊,比較軟,像是太極,需要智慧和藝術。第二,環保產業大環境有點亂,所以這些年我對環保產業一直是又愛又恨。第三,既然做了環保產業就要堅持。很多人勸我不要這樣賣力,但是我對做官沒有興趣,就是想把宜興的環保產業弄出個名堂。我認為,宜興環保企業的總量沒有體現出他應有的能力。宜興的環保產業在這輪產業轉型中大機會很多,希望環科園能夠帶領一部分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為中國的環境治理做一些貢獻,宜興具備這樣的能力,相信通過企業、政府的共同持續的努力,會在環境產業的某些領域形成宜興的影響力。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