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滲濾液污染物濃度高,成份復雜,處理難度高。隨著排放標準要求不斷提高,技術的重要性愈加凸顯。6月29日上午,在“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固廢處理處置技術深度論壇上,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對我國垃圾滲濾液處理的技術進展及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圖為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
技術進展
張益介紹,我國滲濾液處理技術包含土地處理、物化處理、生物處理等。其中土地處理無法單獨使用,由于處理難度問題和占地問題,近年來已很少應用。物化處理一般作為垃圾滲瀝液處理中的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生物處理經濟、有效地去除有機污染物,但單獨采用生物處理一般無法達標,需要和其他工藝有機結合。目前大多采用包含預處理、生物處理、深度處理、污泥及濃縮液處理四項工藝內容的組合工藝。
隨后,張益推薦了垃圾滲濾液處理的幾種新工藝:MVC、臭氧高級氧化、芬頓高級氧化、厭氧氨氧化。
他說,在膜生物反應器得到廣泛應用的同時,低能耗蒸發工藝(MVC)也開始應用于實際工程。此外,國內也有單位開展了高級氧化組合工藝應用于垃圾滲瀝液處理的實驗和研究。多是以羥基自由基為基礎的高級氧化技術,如Fenton技術,UV-H2O2,電催化氧化,濕式氧化,超聲波氧化和臭氧氧化等。近年來以短程硝化為基礎的厭氧氨氧化技術取得了一定進展,該技術與常規生化工藝相比,在節省碳源40%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相同的氨氮和總氮去除效果,如能投入工程應用,將有效緩解碳源短缺對生化系統的影響。
存在問題
張益指出,目前我國滲濾液處理技術在生化處理、膜處理機運營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生化系統,碳氮比偏低,需要外加碳源,才能保持生化系統穩定;難降解有機物很難通過生物處理被講解,積累在系統中會對生化系統造成影響;很難通過生物處理被講解,積累在系統中會對生化系統造成影響;
膜系統,濃縮液處理難度比滲瀝液更大,目前采用的各種濃縮液處理方法均有一定缺陷;產水率低,垃圾滲瀝液深度處理系統大多采用納濾和反滲透,通常納濾清水產率為80~85%,反滲透清水產率為70~75%,兩者串聯后的總產水率往往就60%左右;膜清洗和更換,滲瀝液中污染物濃度較高,使膜系統清洗頻率大幅提高,頻繁清洗影響運行。同時膜的使用壽命降低,往往較短時間即需要更換
運營管理,建設和運營經費不足,處理難度遠大于一般廢水,現有部分項目主管部門和建設方未能充分理解滲瀝液項目建設和運營費用高于一般生活污水項目,往往因經費不足造成建設、運營標準偏低而不能滿足環保要求;運營管理能力不高,運營管理難度大于一般市政污水廠或垃圾填埋場。有些項目未重視運營問題,運營團隊缺乏專業運營管理能力;源頭減量不到位,源頭減量的實質是提高處理設施的管理能力。滲瀝液產生于垃圾處理全過程,有些項目因不注意降低垃圾含水率、未實現垃圾處理設施雨污分流等滲瀝液源頭減量措施容易導致滲瀝液處理量增加,超過處理設施負荷。
對策建議
談及對策建議,張益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是加強運行管理工藝控制管理。控制進水條件,保證合適的C/N等營養比,保證生化系統的穩定運行,必要時采取加碳源等措施保證進水的穩定性;根據進水水質變化,適時調整控制參數;生化系統和膜深度處理系統的水質、水量協調統一;提高系統控制水平,各個單元實現連鎖控制,提高整體協調性;特別要注意提高滲瀝液處理廠、站運營團隊的專業管理能力。
二是加強垃圾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在收集和運輸環節注意控制、降低進入填埋場的垃圾含水率;填埋場加強科學管理,做到雨污分流。改大面積作業的填埋方式為分區施工、填埋、封場,控制開放性填埋作業面面積,減少暴露面,利用場內排洪溝,分離場內非填埋作業區地表徑流與作業區的滲瀝液,避免產生大量滲瀝液;要重視最終覆蓋層對減少填埋場滲瀝液產生量的作用。對于城市垃圾填埋場,應按衛生填埋標準設置,以減少大氣降水入滲量;將填埋場區大氣降水滲量減至最小。
三是加大投入、建設和運營資金并重。滲瀝液是處理難度較大的一類廢水,建設投入和運行投入均處于較高水平,只有確保投入水平,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避免建設資金不足而導致項目建設水平、標準偏低,達不到環保要求;同樣要避免以往有些項目重建設、輕運營的思路,防止因運營費用不足導致無法運行,設施、設備閑置造成浪費,環保要求更是無從提起。
四是加快推進新技術研發、引進。現有主流工藝的種種不足,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是通過不斷推進新技術研發、引進和再創新,以技術創新之路解決;
最后,張益指出技術創新將以企業為主體,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通過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引導,不斷推陳出新,研發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新技術、新工藝并加以推廣應用。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