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6 11:2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鄭巖
重金屬污染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國極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尤其是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程度不斷加劇,已經威脅到了人體健康,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我國土壤修復起步晚,標準體系缺失,產業市場不夠規范,治理修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劉陽生教授結合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對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存在的誤區進行了深刻剖析。
治理修復要有針對性
“目前,來自于礦山污染、場地污染、農田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重金屬污染因其類型特征各不相同”,劉陽生強調,“這就要求土壤修復要有針對性”。
礦山開采和冶煉過程產生的廢礦渣管理難度大,修復過程要關注三個方面:首先要注重邊坡的穩定,避免泥石流的產生,阻斷對下游及水體的影響;其次是要做好生態恢復,并兼顧重金屬穩定化。劉陽生指出,“對于源自尾礦庫的污染,在做好庫區內重金屬固化及生態恢復同時,要做好重金屬滲濾液的治理,嚴密監測表面浮土和大氣揚塵。”
“對目前我國城市中出現的大量場地污染,要根據污染程度進行定點、定位、定量修復,區分表層及深層土壤污染;同時要關注重金屬對地下水的影響;對工廠搬遷場地和工廠場地也要針對各自特點區別對待”,劉陽生介紹道,在考慮場地本身修復的同時,也要做好周圍山體、農田、水體的修復。
劉陽生指出,尾礦庫滲濾液、重金屬污水灌溉、礦山開采、金屬冶煉煙塵等都會對農田土壤造成污染,且不同形式污染物各不相同,因此農田土壤的修復要根據污染源類型,選用有針對性的修復技術。
重金屬對水體的污染,一方面是工業生產區及沿流域企業廢水排放對流域水體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礦山開采、金屬冶煉和各種地表水源下滲對地下水造成的污染,流域水體和地表水的特性不同,污染擴散形式不同,修復方式也存在差異。
重金屬治理與土壤修復誤區重重
我國重金屬污染嚴重,成分復雜,修復費用高,行業剛剛起步,市場發展不規范等問題,造成我國土壤重金屬治理修復存在三個方面的誤區,劉陽生指出:
一是過分簡單化。將礦山重金屬治理項目當成土石方項目交由當地建筑包工頭,只在礦渣表面直接覆上一層粘土在壓實,或者只是簡單地在礦渣表面鋪上一層石灰,再覆土、植樹。或者將重金屬污染土壤大量送入水泥窯處置,使重金屬污染問題掩藏在水泥產品之中。而對于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的修復,只是簡單地將上層重污染土壤與下層輕污染土壤對調一下,并沒有實質性的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劉陽生還指出,有些地方部門想利用國家撥付的資金解決管轄范圍內的所有重金屬問題,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分配資金,使得所有重金屬治理項目都很難滿足治理要求。
二是過分復雜化。一些地方部門希望將重金屬污染問題徹底地、完美地解決,因此對技術的篩選近乎苛求;與此同時,由于決策部門自身對技術不了解,使得對技術的選擇又具有較大的盲目性,難以抉擇。
三是理想化。部分地方部門希望找到一種非常理想的技術方案,同時解決重金屬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問題,使其即達到國家標準,又能完成生態恢復,還要修復周期短、修復費用低。
“這些都屬于‘鴕鳥’行為,不能從根本上治理重金屬和污染”,劉陽生指出,土壤重金屬修復的目標和方向是確定的,但是要根據發展的階段制定相關的政策和修復計劃,切切實實做好治理修復工作。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