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12-07 09:39
來源:中國固廢網
在環境治理中,污水治理、大氣治理最終往往會轉向固體廢棄物治理,而固體廢棄物治理過程中的垃圾滲濾液等問題又給土地“健康”帶來威脅。
在“十五”、“十一五”期間,我國水、氣、固廢等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風起云涌,處理能力實現快速增長。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二五”,環境行業的聚光燈則開始更多地轉向曾一度默默做出犧牲的土地。如何治理土地長期積累的“惡疾”,使其重現“健康”本色已悄然成為行業重要議題之一。
日前,在“2010固廢戰略論壇”上,眾行業人士也紛紛獻言土地修復。
“十二五”危險廢物土地修復強調制度管理
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研究員李發生介紹,近年來,我國工業企業搬遷和固廢堆放等引起的污染場地數量驚人,其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修復已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部門已陸續出臺政策、法規和標準逐步規范和引導污染土地(場地)的環境整治工作。據李發生預測,“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將加速實施污染場地的環境修復,促進污染土地的再利用和再開發。
針對危險廢物污染場地修復問題,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研究員吳舜澤稱,“十二五”期間,危險廢物污染場地的修復將不會通過大規模工程方式進行,而將主要考慮在工業場地遺棄地治理、土地二次開發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強制備案等方面做文章。吳舜澤同時表示,在技術方面,危險廢物污染場地的修復也將不以工程技術措施為主,而是將通過動用土地利用方式調整、植被種植結構調整等方式,將土地污染風險控制到一個合適水平。
此外,吳舜澤還透露,危險廢物污染場地的修復也將作為準備于“十二五”期間啟動的地下水環境基礎狀況調查,尤其是環保部門基礎狀況調查的突破口。
“十二五”重點解決污染場地修復政策法規與機制問題
此外,據李發生介紹,在污染場地修復方面,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將著重解決重大政策法規與機制問題。
首先,在污染場地的污染責任界定、修復資金承擔方面需要政府出臺一些政策進行指導。據李發生透露,目前國家環境保護部正在擬定建立污染場地管理辦法,里面會涉及相關界定方式。
第二,是關于污染場地修復標準取值合理性的定奪。李發生稱,標準太松會出現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存在較大風險;標準過嚴,則會導致污染場地修復成本過高。李發生也表示,目前國家環境保護部也正在開展相關工作,已出臺相關污染場地從風險評估到修復指導的技術指南。
第三,則將重點考慮污染場地修復的資金問題。據李發生介紹,為使污染土地盡快得以開發利用,一些地方已摸索出所謂的“三個1/3”政策,即:地方政府、污染企業、開發商各承擔污染場地修復資金的1/3。李發生尤其強調了政府在污染場地修復方面的責任。
李發生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在經濟、財政方面的快速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續高度重視,公眾意識的不斷提高,城市化和土地價值的繼續提升,將為我國污染場地修復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條件。
“十二五”應注環境重要素領域之間的融合
過去,我們往往將水治理、大氣治理最終歸向固廢治理,而固廢治理又轉向了土壤治理。所以,如何把握好水、氣、固體廢棄物處理、土壤治理幾個要素領域之間的統籌是“十二五”期間比較重要的問題。吳舜澤在“2010固廢戰略論壇”上如是說。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也表示:固體廢物在與其他行業相互融合,滲濾液實際上是水,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其實是固體廢物。固體廢物處理也涉及土地污染、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所以,應從固體廢物角度來理解整個環境產業的發展。(中國固廢網 張倩)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