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2-06 10:02
來源:
作者: 王立章
導讀:若要想創新商業模式,打開層層市場空間,突破“邊界思維”的無邊界思維非常重要。傳統制造業如何無邊界思維,傳統環保業如何無邊界行走,怎樣用“+”思維打開不同的空間,又如何找到“+”思維的原點?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立章為您特別講述。
王立章
現實世界中,經常遇到一些中小型公司,不只是環保公司,經營也有幾年了,有的十幾年了,但一直做不大,甚至某些企業幾乎同時起步,技術和產品也很類似,但有的已經市值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但同期起步的其它企業仍然在營收幾千萬的水平徘徊!要說行業大勢,大家都一樣,要說技術,都差不多,有的企業甚至更好,我想大家可能會說是關系做的不到位,是的,環保行業以前確實是政策和關系驅動的市場,有錢有關系就能解決問題,但是隨著政府的不斷簡政放權,最近幾年整個外部環境發生了不說翻天覆地,起碼也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資本化、互聯網化、生態化、國家化等,如果你一直蟄伏著,那這幾年也應該厚積薄發了。當然,一個企業的成功涉及到方方面面,技術、人才、營銷、管理等等,但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商業模式。
什么是商業模式?隨著政府界面的不斷后移,讓渡出更多的市場空間,這就需要你準確把握用戶(有時就是政府)的需求、提出整體解決方案、找到自己的贏利點、通過整合資源和生態合作構筑利潤護城河,這就是商業模式。現如今商業模式比以往要重要的多,特別是環保行業,在目前市場化和資本化大潮的推動下,商業模式越發重要,因為資本是看未來的,商業模式是述說未來的。但這里就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么別人可以創新商業模式,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而你不行!在我看來,是邊界思維的問題!
“邊界思維”好像以前沒人這么講過,暫時創個詞吧,意思是說思維局限在某個邊界范圍內。這里說的邊界,內涵和外延相當豐富,可以是時間邊界、空間邊界,也可以是行業邊界、技術邊界,還可以是產品邊界、服務邊界……包括所有你能想到的與“邊”、“界”、“范圍”、“領域”相關的詞。若要想創新商業模式,打開層層市場空間,突破“邊界思維”的無邊界思維非常重要。
傳統制造業無邊界思維
有一個地處西部省份的老三線國企,從事的是傳統設備制造,位于窄眾市場,市場空間百億左右,所在城市屬于人才洼地,更多的人尋求到南方打工,所以該企業大多數中層都沒有本科文憑。就是這樣一個企業,在2001年到2013年12年時間營業收入從3.1億增長到63億,增長20倍,利潤從2000萬增長到9.2億,增長45倍之多,這家企業叫陜鼓動力,聽起來就是個設備制造商,沒錯,1968年建廠伊始一直就是鼓風機、透平機械等設備制造,直到2001年新任董事長印建安上任,一路從單體設備制造、設備成套,到工程成套,再跨界到供應鏈金融服務,從設備在線故障檢測,到設備預防維護檢修,到備品備件服務,再到設備全托管運營,最后到設備運行大數據和云平臺服務,從氣體分離設備提供商,到氣體提供運營商……印建安的無邊界思維,帶領陜鼓動力一路無邊界行走,造就了今天陜鼓的成功。2016年12月11日陜鼓動力獲得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該獎項被譽為“工業界的奧斯卡”,三年才評選一次。但如果陜鼓一直局限于設備制造的范疇,最好的可能是一直在幾億或十幾億的營收水平上徘徊,因為本來市場空間就有限,那么資本市場上也就難覓其蹤了,壞的情況或者早被國外公司擠垮了,也許被其它公司整合或并購了。
傳統環保業無邊界行走
我們再來說一個我們身邊的環保界的例子。桑德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創業之初是做工業污水治理工程并不斷設備化,后期延伸到市政污水的投資運營以及固廢處置等傳統環保領域。最近幾年,隨著政策的風云突變,傳統環保領域競爭愈發激烈,可謂刺刀見紅,這時大家悄然發現,文一波先生已經帶領他的團隊,從固廢處置,延伸到環衛清掃并跨界到+互聯網,從垃圾清運到資源回收+互聯網,最近城市礦山也在濟南落地,三網融合指日可待!
同時,桑德環衛延展出很多的廣告載體,形成環衛+垃圾箱管理+公廁管理+廣告經營模式;再生資源+易再生O2O,到供應鏈金融,形成再生資源最大的交易平臺;另外,從傳統環保,到新能源鋰電池+互聯網,再到充電樁+互聯網,目前正計劃將閑置的停車場連接起來,打造分時共享停車,向城市服務轉變;將來利用環衛網絡,打通快遞物流業務,占據城鄉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說了這么多,你現在再來看桑德是做什么的,環保公司?環衛企業?物流公司?廣告公司?其實桑德已經從傳統污水處理、固廢處置,一路無邊界思維,無邊界行走,現在已然變成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到最后也許將成為智慧城市的服務商。從環衛切入最后走向智慧城市的桑德模式的嘗試獲得了著名企業家柳傳志的首肯。
“+”思維打開不同的空間
從這兩個個案我們看到“只要勇于打開一扇窗,就會有巨大的機會。”但如何做到呢?我們從特殊到一般去試著推而廣之,抽象出一種簡單的模式,姑且稱之為“+”。不論你做什么業務和生意,都試著在模式上加上“+”去思維,可能會打開不同的空間!
如果你是做環保設備的,那么“設備+”的思維也就是陜鼓動力的模式,設備+服務+金融+備件+托管+運營+互聯網+……
如果你是做工業污水治理工程的,那么“工程+”的模式可以做出不同的業務領域,污水工程+服務+運營+在線監測+物聯網+排污權管理+排污權交易+……
如果你是做大氣治理工程的,比如VOCs治理,其實也可以走出一個“VOC+”的模式,若是溶劑型VOC,則VOC+溶劑回收+投資+運營+……若是活性炭吸附工藝的,則VOC+危廢處置+活性炭再生+互聯網+區域VOC治理服務商+霧霾預警+應急響應+……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