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4-14 09:41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ppp革命》一書,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好文拜讀,好書期待。建議在讀書研究之余,一定要思考:在中國獨特的政治制度、部委關系、央地關系、國企地位、歷史沿革、地域經濟這六個方面進行特別的思考。不結合國情的ppp思考,容易形成茍且與院方的背離。等我買到書,希望能做到這一點。
薛濤的觀點,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支持,高旭就跟帖表示贊同。下圖為跟帖截圖。
附:原文
曹遠征:PPP模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如果你關注中國經濟,那么你一定會發現,最近“PPP”一詞在財經媒體上頻繁刷屏。2015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時明確表示,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推廣PPP模式,是當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重要舉措,也是拉動投資增長的有效手段。推廣PPP模式,不是要社會資本給財政“填缺口”,而是要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
那么,究竟什么是PPP?PPP將怎樣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為《PPP革命:公共服務中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一書所作的序言,將幫你解決上述疑問。
這場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性制度革命,雖然靜悄悄,但領域如此廣泛,影響如此深遠,正在持續、深刻地改變著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曹遠征
PPP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其本質是什么?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PP)是一種涉及基礎設施的制度安排形式。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解,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PPP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與制度經濟學的邏輯進程是一致的。早在19世紀工業化初期,人們便意識到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它是構成各種獨立經濟活動的基礎性外部條件。但也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它不同于私人產品而具有特別的性質。
基礎設施獨有的種種特征使其自產生之日起就陷入公共性和企業性的兩難之中。所謂公共性與普遍服務相關,所謂企業性與提供服務的可維持程度相關。從企業性的角度觀察,如果基礎設施企業化經營,因盈利的約束,在降低成本、改善效率的同時,因自然壟斷極易形成價格的提高,歧視性定價和對高支付能力區域服務的“撇奶油”行為等,勢必傷害普遍服務目標。從公共性的角度觀察,低收費或者免費最能滿足普遍服務目標,這必然造成需求過度并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巨額的財政支持,而一旦財政能力有限,其可持續性便令人懷疑。
歷史表明,在工業化初期,基礎設施供給如同其他競爭性私人產品一樣由市場提供,隨后,由于社會力量的博弈,基礎設施的提供轉到了政府一邊。20世紀70年代以前,各國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公共事業大多采用了“國有化”模式,其投資、建設、運營完全由政府承擔,而作為產業主體的政府部門,盡管采用行政壟斷的形式在理論上是次優的,但無論從行政管理還是利益驅動上說,這是唯一可行的制度安排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的基礎設施供給是公益型的行政壟斷性的公營事業。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維持公營事業的制度安排形式日益艱難。從表面上看,公營事業性質決定的低效率難以使既有的供給能力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巨額虧損造成的財政負擔使既有供給能力的維持都捉襟見肘,更遑論投資擴大供給能力。基礎設施供給瓶頸成為困擾社會的難題。從深層次看,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者主權的訴求日漸高漲,產生了用商業規律約束基礎設施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用更低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或許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持續的經濟發展就必須以效率為導向,以私營部門為產業主體,結合競爭機制的市場化制度安排是符合效率性要求的,而基礎設施一般具有收入穩定、現金流充沛等特點,對追求穩定回報的社會資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于是在政府財力難以為繼的條件下,使用者的需求與私營部門的投資沖動共同導演了以PPP為主要內容的制度變遷。
所謂PPP,其本質是充分發揮政府(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各自的稟賦優勢,進行相互合作的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產業運營由私營部門主導,不僅發揮了資金籌集和管理方面的優勢,而且由于其明晰產權結構中內在的激勵性而具有更敏感的市場邊際效應能力,從而明顯地提高了基礎設施的經營效率。與此同時,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政府部門因其擁有制定規則的權力,可進行不完全對稱性的制度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在市場準入、價格形成和公共服務方面監管和督促運營企業為社會提供不間斷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兼顧效率和公平的互補性的關系,正如本書書名所示,是一種旨在增加基礎設施供給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顯然,這是對政府與私營部門或對立或從屬的傳統關系的革命,是制度的創新。
PPP如何對當今社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PPP雖然是發生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制度創新,但卻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按照《PPP革命》一書的理解,基礎設施更寬泛的定義是“經濟代理機構可用的所有物質、制度和人文能力的總和”。本書將基礎設施分為經濟和社會兩大類,并因其物質形態不一,又區分為硬軟兩種。在經濟基礎設施中,硬設施包括交通、電信、能源等,軟設施則包括職業培訓、商業金融服務、研發促進和技術轉讓等。在社會基礎設施中,硬設施包括醫院、教育、排污、養老,甚至監獄等設施;軟設施則包括社會保障系統、社區服務等。作者暗示在這個定義寬泛的基礎設施領域,都可嘗試用PPP模式進行制度創新。這就引出了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即PPP的革命性的社會影響。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編輯: 陳丹丹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