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03-27 09:23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劉淑杰
在環保管理趨緊、環保標準趨嚴、環保設施穩定運營越來越被看重的形勢下,環保的技術時代來了。而在環保的技術時代,環境企業,尤其是環境技術企業又該如何破局?如何創新?在3月23日的“2019(第十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深圳市清研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杰與與會嘉賓分享了清研環境的技術創新經驗,介紹了清研環境在創新與用戶選擇上所堅守的以客戶進步為根本導向的理念。
劉淑杰
報告一開始,劉淑杰引導大家做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思考,那就是:創新為何如此之難,成功為何難以為繼?為什么那么多的技術創新型企業都轟轟烈烈的開始,又熱熱鬧鬧的死亡?
劉淑杰講道:“我跟很多人做過交流,發現大多數人都給了一些比較消極的看法,他們認為我們國家不具備創新的環境,低價、低質、抄襲、盜版、山寨、技術紅海論等盛行,仿佛我們永遠也走不出技術創新幾不可能之黑三角。最近,我看了一本書——《與運氣競爭》,該書的作者提出的一些新想法,他提醒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客戶是想買一個1/4英寸的鉆頭,還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洞?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創新的初心是什么?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的本質原因又是什么?作者認為,一個成功的創新是用更進步的方案解決當下甚至未來一段時間內急于解決而沒有被滿意解決的問題;而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也不是僅僅購買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本身,而是利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去完成在一定背景下急于完成而沒有被滿意完成的任務。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棒,我希望通過自己的體會來與大家分享這個觀點的奇妙之處。”
接下來,劉淑杰通過RPIR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服務過程為例來推演了清研環境是如何以推動客戶進步為導向,不斷打造滿意客戶體驗,并最終將用更進步的方案幫助客戶完成任務與企業內部流程高度契合的創新之路。
挖掘任務:尋求客戶在特定背景下想要的進步
成功的創新一定是滿足了客戶在特定背景下想要取得的進步,而客戶想要取得的進步可能不僅僅包括功能,還包括一些社會和情感的因素,而且有時候社會和情感因素占比可能還會更高一些。
劉淑杰表示:“如果我們將水環境治理定義為一項緊急而沒有被滿意完成的任務,特別是要“用最少的時間、最低的投資、最小的占地、最省的藥耗和能耗”達到“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是一項緊急而沒有被滿意完成的目標任務的話,我們就思考:這項任務著急嗎?這項任務嚴重嗎?這項任務到了非得采取行動不行了嗎?我們的業主愿意為完成這個任務付費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這就值得去針對這個目標去做一些創新的工作?!?/p>
接下來,他們要思考的是,客戶為完成這項任務想要的進步是什么呢?通過分析清研環境得出客戶想要的進步是:想要更快速,更集成,更優質,更便捷,更生態。于是他們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指向,那就是開發出低成本,高效率,簡管理,優出水,少占地,短工期的新工藝,他們把這些目標作為任務視點,把這些任務視點連成一張藍圖,將任務包含的特征以及復雜性轉化成一份可以實踐的研究指南,經過不斷的設計、開發和呈現就有了具有這個目標指向的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模塊。
由于完全按照客戶需要的進步而設計開發,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模塊這個創新的產品具有非常明確的產品履歷,包括:1、將曝氣池與二沉池合二為一,形成環流生物反應與沉淀一體式的高效生化反應器,不需要污泥回流,縮短了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2、RPIR的核心裝備是RPIR標準模塊,它耦合了化工的氣升環流技術與沉淀分離技術,具有獨特的結構形式,是一種拼裝式組合模塊,安裝方便,免維護,壽命長;3、RPIR工藝具有“投資省、占地少、運行成本低、建設期短、管理簡單、出水水質優良”的特點;4、RPIR適合于各種可生化污廢水的處理,特別適合于高標準應急污水處理和市政污水處理,可用于新建、提標或擴容。這些特點全是圍繞客戶想要的進步而設計,那么客戶也便清晰的知道選擇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工期短,占地少,成本低,管理簡單,出水優。
最后,他們圍繞著這些核心價值去選擇屬于他們的用戶,用戶也明白他們提供的價值是什么,不斷的經營這個價值,就會產生多次重復購買他們產品和服務去完成一系列的任務,也就形成了他們一系列的案例。劉淑杰說:“我想一定是由于RPIR為能夠為我們的客戶在解決水環境治理這項任務時提供了更進步的解決方案,才有了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的脫穎而出?!蹦壳?,應用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的工藝已經接近100萬噸/天。
但是,創新之路沒有鮮花和掌聲,劉淑杰說:“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僅僅具備了某項功能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有時候社會和情感的因素顯得更加重要,包括現存的習慣,新方法帶來的焦慮感和舊方法既得利益圈層都會讓用戶產生極大的抗拒力量。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必須要讓新方法的拉力大過于舊習慣和對新方法的焦慮感加在一起的抗拒力才有一線生機,必須用生態共贏來打破原有的利益圈的排擠才能取得進一步的成功。這取決于痛點夠不夠痛,任務夠不夠重,是否必須采取行動,舊方案是否足夠落后,新方案是否足夠進步,以及推廣模式是否夠共贏?!?/p>
編輯: 趙凡
高級工程師,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生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主任,深圳環境微生物資源開發與應用工程實驗室主任,深圳市清研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新型環境保護技術方向學科帶頭人,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第一完成人,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專家,深圳市領軍人才,深圳市閱讀推廣人,CCTV發現之旅<華商論見>欄目特邀嘉賓,2015引領行業創新發展杰出貢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