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09-09 15:48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程云
劉建國表示,目前來看,廚余垃圾妥善處置,實現無害化、穩定化及資源化難度較大。
一是:源頭分類難,教化甚至改變老百姓積習已久的行為習慣實屬不易;
二是:臭味控制難,臭氣控制污水處理難度不小;
三是:土地利用難,如上述所示,廚余垃圾經過處理僅得到百分之幾的精堆肥,最后還入不到土地,甚至還要回到焚燒廠,商業模式鏈條沒有打通;
四是:持續盈利困難,干式厭氧產沼量小、只能自用,沼渣堆肥出售不了,最后還是花錢燒掉,盈利點微乎其微。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對各種垃圾處理的技術路線做了評估,理論上希望生活垃圾干濕分開,干垃圾送去焚燒發電,濕垃圾(餐廚垃圾、廚余垃圾等)采用厭氧發酵工藝,沼渣堆肥,肥料還田。如下圖深藍色的這條線,物質回收效率最高,面積最大,表明綜合環境績效最好。
一旦沼渣發酵產物無法還田,沼渣還需送到焚燒廠焚燒或者是填埋場處置,面積就變成了淺藍色(如下圖),綜合環境績效則縮水一半。
劉建國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垃圾干濕分離+干組分焚燒發電+濕組分厭氧發酵的優化組合模式是否具有顯著比較優勢取決于發酵產物能否實現安全土地利用,若發酵產物回不到土地去,必須三思而后行。
第四:廚余垃圾生物處理同樣存在二噁英排放
根據熱值均衡分析,生活垃圾干濕分開過于徹底也不利于焚燒,它有一個合理區間,分出20%-40%,焚燒效率最佳,且廚余垃圾分出量不大,品質容易保證,實現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廚余分類回收應重追求“質精”而非“量大”,回收20%左右純度較高的廚余,綜合環境績效遠高于回收大量品質低劣的廚余。
并不是只有垃圾焚燒廠才會排放二噁英?國外學者對各類垃圾處理設施做了取樣分析,發現填埋場、堆肥廠、機械-生物處理廠等都會排放二噁英。廚余垃圾堆肥處理同樣存在二噁英排放,而且排放因子高于采用了最佳可行技術的垃圾焚燒廠。
發達國家廚余垃圾分類的現狀
第一:德國廚余垃圾單獨收集/就地堆肥比例較低
據德國權威媒體發布的數據,2015年,德國分類收集的廚余垃圾比例很低,只占到總垃圾產生量的9%,只有9%的生活垃圾進入有機垃圾桶里。
再看德國較為流行的有機堆肥,進料量的80%以上是園林綠化垃圾,真正來自居民家庭的廚余垃圾占比不足20%。居民家庭的廚余垃圾的17%進入有機垃圾分類收集桶,16%進行庭院堆肥,55%未分類進入剩余垃圾桶,12%排入下水道等。
第二:美國廚余垃圾堆肥占比極低
2015年,美國廚余垃圾堆肥占比5.3%,焚燒發電22%,其余填埋。也有相當一部分粉碎之后進入下水道,那就未納入固廢管理系統;
2017年,美國有4713個堆肥設施,原料主要為庭院綠化廢物(約占57%),來自家庭的分類收集廚余垃圾及庭院修剪垃圾占比不足5%。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曾參考日本,在蘇州市居民小區開展試點,讓居民在家把廚余垃圾源頭瀝水發現,源頭瀝水措施的生活垃圾減量率為6.47%,含水率降低2.23%,低位熱值提高10.94%。劉建國指出,這是一個簡單有效值得借鑒的方式。
綜上所述,劉建國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系統提出這樣的一個構想。他表示,要強制分出有害垃圾、強制分出可回收物,對于廚余垃圾要鼓勵和倡導大家去分,分出的部分可以進入好氧/厭氧生物處理系統,最終回到土地利用;對于老百姓分不出甚至不愿意分的,則進入容錯性很強的其他垃圾,然后進行垃圾焚燒處置,并且回收電能。
對于廚余垃圾分類處理,發言結尾,劉建國濃縮40字口訣,供在座嘉賓細細品味。他說,“我們要努力做到干濕分離,鼓勵大家去做,定時定點,適度適量,不要一刀切,也不要絕對化,不能指望其他垃圾當中沒有廚余垃圾,這是任何國家都做不到的,也沒必要做到!”
干濕分開,努力方向。
積極鼓勵,相得益彰。
定時定點,適度適量。
濕中無干,理所應當。
干中無濕,兩敗俱傷。
編輯: 趙凡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