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環境產業走入水落石出的年代
相關視頻:
隨著國家及民眾對居住環境的日益重視,環境治理需求被進一步釋放。政策出臺、項目不斷,企業規模穩步增加,在很多人看來,環境產業已呈現出了“火熱”狀態。而在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看來,當前的環境市場正如早春時節,看似陽光明媚,身在其中的人卻能感到寒冷。在近日舉辦的“E20環境產業圈層閉門年會暨E20俱樂部企業家迎春私享會中,薛濤分享了他對新階段環境產業發展態勢的思考。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環保產業所處的環境和我自己的感知情況,我用了“春江水暖誰先知,問渠那得清如許”來形容。
幾年來總體而言我們環保產業稱得上是最好的年代,但是企業家們也還是經常覺得缺少方向,時常感到困難和機遇交織在一起。2017年這個冬季和2018年即將來到的春天,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看到,在這樣一個變動中,優秀的企業家的心是恒定的。如果企業家能夠做到心定,找到大的方向,外部的變化不會阻擋企業進步的腳步。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重要主題。
這次十九大的精神讓人想起那部很火的電視劇的名字——“人民的名義”,黨在強調不忘初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此為前提,落實到環保產業的就是我們說的天藍、地綠、水清。追尋這個核心的要義,就是企業家制定戰略的最根本出發點。即便要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環保企業家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我們環保行業是造福于人民的。企業家能否真正將這個美好的目的實現,決定了企業長期發展的順利與否。
在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綠色轉型的方向下,中國的環保發展之路到底在哪里,值得我們思考。很多事物已經無法用簡單的照搬西方經驗,比如說PPP的方向在哪里,垃圾分類到底能不能做?環保行業中目前依然存在大量的關系市場、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到哪一天能夠解決?就像剛才前面說的,看起來春江水暖,但實際上和南方雪中的冬季一樣,雖然變得很美但寒冷。
客觀地說,前三年,環境產業的很多商機很多是得益于泡沫化的,但到今年年底,A方陣企業都感受到了金融系統的整肅以及金融市場去杠桿的變化。此外,這一年,環保監管力度非常大,北京PM2.5治理的年度成績幾乎接近2020年的規劃目標。為什么說是一個水落石出的年代?因為我們看到除了運動化、行政化、短期化的行為以外,國家還希望建立更多的長效機制,因而各項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在2017年,產業主要有以下幾項特征:
環保督查常態化。E20環境平臺總結出的2017年環保十大新聞中的頭條,就是環保督查的常態化。這一年拘留了1527人,問責18199人,約談黨政干部18448人。此外,還有13.5萬的信訪舉報, 14.3億的環保罰款。地方政府面臨的環保督查壓力非常大。在督查常態化的情況下,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壓力。

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排污者責任。目前,已為15個行業發下了1106張許可證,其中,環保部的重點督查行業——造紙行業下發張數最多,有209張,占18.9%;農副食品加工業有10張,占0.9%。同時,核發通過率卻呈現相反的態勢:核發張數最少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和制革行業,申報通過率達100%;許可證張數多的印染行業,核發通過率卻最低,只有47.44%。真正能把環保做好的企業才能獲得排污許可證,這也是政策為環境產業釋放的需求和紅利。排污許可證的長效機制配合短期的環保督查,背后的大背景是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之路,黨將發揮決定性作用。
信息公開逐步推進。個人認為,信息公開是環境監管制度中一個重要的補充因素,這部分在未來會得到不斷加強,而且這方面的改革其實在國家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在同步展開。目前,政府財政預算的公開越來越做得徹底,環保部、住建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環境設施向民眾公開,財政部PPP數據也在逐步公開。所有的改革方向都在指向通過公開約束政府自身的治理行為、公共服務行為和所參與的經濟行為。不但是政府信息正走向全面公開,企業信息也是,甚至個人行為也在收到信息網絡完善下的監管。信息公開不但約束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行為,同時也加強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規范性和自律性。
另外,國家在做信用體系大數據的建設下,來自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最新技術,為環保企業帶來了很大影響。跟垃圾焚燒行業直接相關的是“裝樹聯”的工作。“裝樹聯”工作從2017年開展,現在400多個廠實現了實時監控、信息公開。長期以來,垃圾焚燒行業的爭議點就是排放是否達標,現在“裝樹聯”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還不能完全監管飛灰是否得到了妥善處理,但未來兩到三年內,這張大網將越來越緊。
環保稅的實施。環保稅是國家從頂層結構出發,為環境長效機制建設規劃的重要制度。費改稅強制征收會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因而將強化地方政府環保監管的動力,促進企業的綠色化轉型。這將帶來檢測、監測、危廢處理等第三方市場的加速釋放,在此,E20提醒所有的環保企業,要在戰略發展上更重視技術和運營、長效、穩定。我們還關注到,環保工業企業在綠色化轉型過程中,在內部綠色制造、綠色生產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在這波政策紅利中,環保企業如果只做末端治理,不能全面參與到工業企業的綠色化進程中間,會有被排異的風險。
GEP考核箭在弦上。秋天的時候,E20在黃山開了一次論壇,其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GEP。GEP代表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標準委員會、中國中科院等聯合推出的概念體系。部委將聯合制定《GEP核算技術規范》,把GEP納入生態文明目標考核體系。我們觀察到,垃圾分類和后端的資源化、有機物的還田等內容也將會是GEP中的細節考核目標,這個目標將會改變我們對垃圾分類價值評估的看法。垃圾分類直觀上帶來成本的增加,而在將來GEP中進行考核的時候,這塊費用如何消化,也是我們做環衛、做垃圾末端治理的企業需要思考的方向。
PPP規范化、去杠桿、地方債。近年來,PPP大潮來得太快太急。去年9月份,我總結了史部長講話里對不規范PPP所出現的“三化”問題:短期工程化、融資債務化、邊界模糊化。這三個方面違背了PPP推出的初衷。我們面臨著空前復雜的環境,任何一類改革都可能會受到利益集團的捆綁、部委關系的制約、政策之間的相互沖突、各主體不能完全溝通帶來的動作變形等。改革進入深水區,但規范化工作也在不斷推進。國家接連發布了PPP相關規范文件,用以加強PPP資本金來源監管、避免工程導向、鋼化10%約束、績效捆綁30%等。
PPP規范化,強調效果的輸出,強度運營的特點。如果環境治理企業不能實現長期的環境治理效果的達成,則企業獲得的利潤、增長的動力都將是不穩定的。PFI項目的減少也與政府降杠桿、資管六條帶來資本金募集壓力等因素有關。這次PPP規范對參與城市河道、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面源的企業產生了影響。這次PPP規范中,受沖擊最小的是固廢領域,因為固廢行業運營屬性非常強;相對保守一些、不涉及水環境PFI業務的水務運營企業,受到的影響也較小。
環保企業IPO。在去年,環境產業在資本市場有很多喜報,很多環保公司成功上市,在去年9月份之前,整個IPO通過率是83%,環保的IPO通過率是87.5%。9月之后有了很多調整,IPO整體通過率降到51%,環保IPO通過率則低于整體,降至20%。到今年1月份,還出現了七否六、五否四的情況。這些變化,并非因為規則改變了,而是有一些法規所要求的規則我們一直不把它當回事兒。舉個例子,在這次被否決和延期的案例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BOT項目在獲得時,沒有經過公開競爭程序,這個坑是沒法補的。類似的規則,現在國家出臺了很多文件,要求公開競爭的程序。以前,我們沒把項目的一些不規范當回事兒,但從IPO趨勢看,個人覺得市場將走向是長期規范化。

相關視頻
-
【E20演播廳】天地人環保謝濤:環保技術型企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期2018-02-09 播放:99638
-
傅濤:讀懂政治,才能理解環境產業的政策和市場2018-02-09 播放:20497
-
傅濤:環保產業未來面臨的三大挑戰2018-02-09 播放:19231
-
傅濤:展望2018年,環保產業的風口在哪里2018-02-09 播放:21733
-
薛濤:環境產業走入水落石出的年代2018-02-09 播放:18927
-
薛濤:激蕩十年的系統化變革之路2018-02-09 播放:17244
相關視頻:
隨著國家及民眾對居住環境的日益重視,環境治理需求被進一步釋放。政策出臺、項目不斷,企業規模穩步增加,在很多人看來,環境產業已呈現出了“火熱”狀態。而在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看來,當前的環境市場正如早春時節,看似陽光明媚,身在其中的人卻能感到寒冷。在近日舉辦的“E20環境產業圈層閉門年會暨E20俱樂部企業家迎春私享會中,薛濤分享了他對新階段環境產業發展態勢的思考。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環保產業所處的環境和我自己的感知情況,我用了“春江水暖誰先知,問渠那得清如許”來形容。
幾年來總體而言我們環保產業稱得上是最好的年代,但是企業家們也還是經常覺得缺少方向,時常感到困難和機遇交織在一起。2017年這個冬季和2018年即將來到的春天,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看到,在這樣一個變動中,優秀的企業家的心是恒定的。如果企業家能夠做到心定,找到大的方向,外部的變化不會阻擋企業進步的腳步。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重要主題。
這次十九大的精神讓人想起那部很火的電視劇的名字——“人民的名義”,黨在強調不忘初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此為前提,落實到環保產業的就是我們說的天藍、地綠、水清。追尋這個核心的要義,就是企業家制定戰略的最根本出發點。即便要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環保企業家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我們環保行業是造福于人民的。企業家能否真正將這個美好的目的實現,決定了企業長期發展的順利與否。
在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綠色轉型的方向下,中國的環保發展之路到底在哪里,值得我們思考。很多事物已經無法用簡單的照搬西方經驗,比如說PPP的方向在哪里,垃圾分類到底能不能做?環保行業中目前依然存在大量的關系市場、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到哪一天能夠解決?就像剛才前面說的,看起來春江水暖,但實際上和南方雪中的冬季一樣,雖然變得很美但寒冷。
客觀地說,前三年,環境產業的很多商機很多是得益于泡沫化的,但到今年年底,A方陣企業都感受到了金融系統的整肅以及金融市場去杠桿的變化。此外,這一年,環保監管力度非常大,北京PM2.5治理的年度成績幾乎接近2020年的規劃目標。為什么說是一個水落石出的年代?因為我們看到除了運動化、行政化、短期化的行為以外,國家還希望建立更多的長效機制,因而各項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在2017年,產業主要有以下幾項特征:
環保督查常態化。E20環境平臺總結出的2017年環保十大新聞中的頭條,就是環保督查的常態化。這一年拘留了1527人,問責18199人,約談黨政干部18448人。此外,還有13.5萬的信訪舉報, 14.3億的環保罰款。地方政府面臨的環保督查壓力非常大。在督查常態化的情況下,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壓力。

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排污者責任。目前,已為15個行業發下了1106張許可證,其中,環保部的重點督查行業——造紙行業下發張數最多,有209張,占18.9%;農副食品加工業有10張,占0.9%。同時,核發通過率卻呈現相反的態勢:核發張數最少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和制革行業,申報通過率達100%;許可證張數多的印染行業,核發通過率卻最低,只有47.44%。真正能把環保做好的企業才能獲得排污許可證,這也是政策為環境產業釋放的需求和紅利。排污許可證的長效機制配合短期的環保督查,背后的大背景是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之路,黨將發揮決定性作用。
信息公開逐步推進。個人認為,信息公開是環境監管制度中一個重要的補充因素,這部分在未來會得到不斷加強,而且這方面的改革其實在國家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在同步展開。目前,政府財政預算的公開越來越做得徹底,環保部、住建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環境設施向民眾公開,財政部PPP數據也在逐步公開。所有的改革方向都在指向通過公開約束政府自身的治理行為、公共服務行為和所參與的經濟行為。不但是政府信息正走向全面公開,企業信息也是,甚至個人行為也在收到信息網絡完善下的監管。信息公開不但約束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行為,同時也加強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規范性和自律性。
另外,國家在做信用體系大數據的建設下,來自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最新技術,為環保企業帶來了很大影響。跟垃圾焚燒行業直接相關的是“裝樹聯”的工作。“裝樹聯”工作從2017年開展,現在400多個廠實現了實時監控、信息公開。長期以來,垃圾焚燒行業的爭議點就是排放是否達標,現在“裝樹聯”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還不能完全監管飛灰是否得到了妥善處理,但未來兩到三年內,這張大網將越來越緊。
環保稅的實施。環保稅是國家從頂層結構出發,為環境長效機制建設規劃的重要制度。費改稅強制征收會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因而將強化地方政府環保監管的動力,促進企業的綠色化轉型。這將帶來檢測、監測、危廢處理等第三方市場的加速釋放,在此,E20提醒所有的環保企業,要在戰略發展上更重視技術和運營、長效、穩定。我們還關注到,環保工業企業在綠色化轉型過程中,在內部綠色制造、綠色生產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在這波政策紅利中,環保企業如果只做末端治理,不能全面參與到工業企業的綠色化進程中間,會有被排異的風險。
GEP考核箭在弦上。秋天的時候,E20在黃山開了一次論壇,其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GEP。GEP代表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標準委員會、中國中科院等聯合推出的概念體系。部委將聯合制定《GEP核算技術規范》,把GEP納入生態文明目標考核體系。我們觀察到,垃圾分類和后端的資源化、有機物的還田等內容也將會是GEP中的細節考核目標,這個目標將會改變我們對垃圾分類價值評估的看法。垃圾分類直觀上帶來成本的增加,而在將來GEP中進行考核的時候,這塊費用如何消化,也是我們做環衛、做垃圾末端治理的企業需要思考的方向。
PPP規范化、去杠桿、地方債。近年來,PPP大潮來得太快太急。去年9月份,我總結了史部長講話里對不規范PPP所出現的“三化”問題:短期工程化、融資債務化、邊界模糊化。這三個方面違背了PPP推出的初衷。我們面臨著空前復雜的環境,任何一類改革都可能會受到利益集團的捆綁、部委關系的制約、政策之間的相互沖突、各主體不能完全溝通帶來的動作變形等。改革進入深水區,但規范化工作也在不斷推進。國家接連發布了PPP相關規范文件,用以加強PPP資本金來源監管、避免工程導向、鋼化10%約束、績效捆綁30%等。
PPP規范化,強調效果的輸出,強度運營的特點。如果環境治理企業不能實現長期的環境治理效果的達成,則企業獲得的利潤、增長的動力都將是不穩定的。PFI項目的減少也與政府降杠桿、資管六條帶來資本金募集壓力等因素有關。這次PPP規范對參與城市河道、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面源的企業產生了影響。這次PPP規范中,受沖擊最小的是固廢領域,因為固廢行業運營屬性非常強;相對保守一些、不涉及水環境PFI業務的水務運營企業,受到的影響也較小。
環保企業IPO。在去年,環境產業在資本市場有很多喜報,很多環保公司成功上市,在去年9月份之前,整個IPO通過率是83%,環保的IPO通過率是87.5%。9月之后有了很多調整,IPO整體通過率降到51%,環保IPO通過率則低于整體,降至20%。到今年1月份,還出現了七否六、五否四的情況。這些變化,并非因為規則改變了,而是有一些法規所要求的規則我們一直不把它當回事兒。舉個例子,在這次被否決和延期的案例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BOT項目在獲得時,沒有經過公開競爭程序,這個坑是沒法補的。類似的規則,現在國家出臺了很多文件,要求公開競爭的程序。以前,我們沒把項目的一些不規范當回事兒,但從IPO趨勢看,個人覺得市場將走向是長期規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