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濤第二季】第十期!傅濤談技術如何上升為產品?
從講述環保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到認知環境產業的本質,從聽濤第一季到聽濤第二季,面對新時代,讓我們一起跟隨產業的發展,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
要實現產品化,做出成套裝備遠遠沒有完成,產品化本身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改變我們對產品化的認知。跟隨聽濤第二季第十期,思考技術如何做成產品的基本邏輯。
怎么把技術上升到產品?我們有幾個觀點,首先要把技術做成設備或者軟件。從工廠制作的角度來說,其實每一件設備都是一個產品,水泵、風機、閥門、攪拌器這種通用設備都是產品,只不過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不是環境產品,并不承載直接的環境功能。
要對環境工藝有獨到的理解,才能稱為環境技術,如何固化到產品上?環境領域的專用裝備是承載了環境領域工藝技術的產品。目前我們往往做成組裝式的,非產品化的形式存在。在實現產品化的過程中,首先要把專用技術固化到專用設備或者專用軟件、服務中,這是產品化的第一步。行業很多人做完了這一步,做出了有自己工藝技術的成套裝備。但是要實現產品化,做出成套裝備遠遠沒有完成,產品化本身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改變我們對產品化的認知。
四個特征,詳細介紹產品特點
產品有四個特征:第一就是有明確的交付標的。標的可以是產品,可以是設備,可以是服務,也可以是軟件,關鍵是有明確的交付內容,同時有自己的名稱和品牌。有的品牌可能用母公司品牌,但是一定有產品的名稱,現在目前行業正大部分只有型號,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名稱的。
第二產品有特定用戶。并不是誰買產品誰就是用戶,圍繞特定的用戶需求,還要形成特定的場景,在場景中發揮環境價值。其實產品是有自己的“人格”的,幫助消費者和生產者建立社會關系。產品有自己的服務標準,有使用標準。就像買個洗衣機,買個冰箱,我們不需要知道產品制造的標準,但知道使用標準或者服務標準,用多少電,用多少水,怎么安裝能穩定。如果技術本身只有工程標準、施工標準、建設標準,其實并不是服務標準和產品標準。
第三產品有定價模式。產品是以客戶價值、差異性去定價的,而不是以成本定價,不是把成本加個收益就是產品的價格。產品最終是客戶群體在特定場景下產生的價值,同時考慮差異性的競爭去決定定價。作為產品本身,不僅要考慮內在結構性的價值,還要考慮外延的價值。其實只有讓產品的功能性外延,參與定價,才能獲得更好的定價模式。舉個例子,就像LV包,定價的大部分價值并不是功能本身。實際上很多有定價權的產品,賣的都不是內在功能,都是產生的外在的功能價值,這種外在的功能價值影響了特定客戶,特定客戶愿意為了外在功能支付額外的價值,這樣才能打開產品定價的天花板。
第四產品有交付形式。很多工程公司交付界面是模糊的,在現場施工和安裝,做完還要驗收,之后才能上線運營。有的用戶為了拖收晚付錢,就把工期延長,遲遲不驗收,造成了財務成本增加,形成了應收賬款。產品則完全不同,產品出廠就是交付,付到一定比例如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才會出廠,安裝完畢后,除了一點保修尾款,就都完成了回款。
四個觀點,促進技術產品聚集落地
技術產品化如何聚集落地?有四個觀點,一個是需要技術型公司的負責人、CEO擔任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目的是鎖定特定客戶群,挖掘特定的客戶需求,從用戶的角度和場景去定義產品,把產品承載的專業技術,固化到特定應用場景、系統、交易結構中去,才能讓用戶為價值進行買單,讓產品真正成為特定技術承載支撐的價值交互載體。
第二需要為技術產品配套系統。這個系統讓我們所交付的,無論是硬件還是服務,都有明確的跟甲方之間的接口。如果交付的是一個曝氣系統,要跟曝氣效果之間形成聯動,有了系統的連接,是未來持續研發、價值不斷延伸、擴大定價權的發展方向。
第三要建立產品的服務體系。技術型的設備需要向產品過渡,就要有智能化的支撐,能夠連續的產生服務效果,形成智能的維保,來保證核心價值不斷被發揮,不斷地提升核心技術能力,讓運轉和服務更加通暢。
第四需要建立一套產品標準。產品標準一定不是工程標準,是用產品企業的產品標準來兌現高質量的用戶價值。實際上產品是一種向用戶的價值承諾,內在的制造標準支撐外在價值,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不能把內在的支撐價值直接外化成用戶價值,二者之間有關系但不等同。要實現內在技術的價值外化,就需要產品標準,以及產品使用標準。
其實我們剛才講到技術型公司的技術如何做成產品的簡單邏輯,在行業中,已經有部分技術正在向產品化過渡,E20環境平臺有幸正在推動技術產品化的進程。技術產品化是支撐產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破解技術型公司嚴重被市場矮化、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規模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也可能不是唯一路徑。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相關視頻
-
【聽濤第二季】第八期!傅濤:環境技術企業的尷尬2023-02-21 播放:8461
-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2023-02-23 播放:8068
-
傅濤:固廢產業的高質量之路如何走?2023-02-24 播放:27613
-
【易周刊】第五十六期:MBR-令人憧憬的好工藝2023-02-24 播放:10875
-
【聽濤第二季】第十期!傅濤談技術如何上升為產品?2023-02-27 播放:7859
-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2023-02-28 播放:7846
從講述環保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到認知環境產業的本質,從聽濤第一季到聽濤第二季,面對新時代,讓我們一起跟隨產業的發展,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
要實現產品化,做出成套裝備遠遠沒有完成,產品化本身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改變我們對產品化的認知。跟隨聽濤第二季第十期,思考技術如何做成產品的基本邏輯。
怎么把技術上升到產品?我們有幾個觀點,首先要把技術做成設備或者軟件。從工廠制作的角度來說,其實每一件設備都是一個產品,水泵、風機、閥門、攪拌器這種通用設備都是產品,只不過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不是環境產品,并不承載直接的環境功能。
要對環境工藝有獨到的理解,才能稱為環境技術,如何固化到產品上?環境領域的專用裝備是承載了環境領域工藝技術的產品。目前我們往往做成組裝式的,非產品化的形式存在。在實現產品化的過程中,首先要把專用技術固化到專用設備或者專用軟件、服務中,這是產品化的第一步。行業很多人做完了這一步,做出了有自己工藝技術的成套裝備。但是要實現產品化,做出成套裝備遠遠沒有完成,產品化本身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改變我們對產品化的認知。
四個特征,詳細介紹產品特點
產品有四個特征:第一就是有明確的交付標的。標的可以是產品,可以是設備,可以是服務,也可以是軟件,關鍵是有明確的交付內容,同時有自己的名稱和品牌。有的品牌可能用母公司品牌,但是一定有產品的名稱,現在目前行業正大部分只有型號,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名稱的。
第二產品有特定用戶。并不是誰買產品誰就是用戶,圍繞特定的用戶需求,還要形成特定的場景,在場景中發揮環境價值。其實產品是有自己的“人格”的,幫助消費者和生產者建立社會關系。產品有自己的服務標準,有使用標準。就像買個洗衣機,買個冰箱,我們不需要知道產品制造的標準,但知道使用標準或者服務標準,用多少電,用多少水,怎么安裝能穩定。如果技術本身只有工程標準、施工標準、建設標準,其實并不是服務標準和產品標準。
第三產品有定價模式。產品是以客戶價值、差異性去定價的,而不是以成本定價,不是把成本加個收益就是產品的價格。產品最終是客戶群體在特定場景下產生的價值,同時考慮差異性的競爭去決定定價。作為產品本身,不僅要考慮內在結構性的價值,還要考慮外延的價值。其實只有讓產品的功能性外延,參與定價,才能獲得更好的定價模式。舉個例子,就像LV包,定價的大部分價值并不是功能本身。實際上很多有定價權的產品,賣的都不是內在功能,都是產生的外在的功能價值,這種外在的功能價值影響了特定客戶,特定客戶愿意為了外在功能支付額外的價值,這樣才能打開產品定價的天花板。
第四產品有交付形式。很多工程公司交付界面是模糊的,在現場施工和安裝,做完還要驗收,之后才能上線運營。有的用戶為了拖收晚付錢,就把工期延長,遲遲不驗收,造成了財務成本增加,形成了應收賬款。產品則完全不同,產品出廠就是交付,付到一定比例如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才會出廠,安裝完畢后,除了一點保修尾款,就都完成了回款。
四個觀點,促進技術產品聚集落地
技術產品化如何聚集落地?有四個觀點,一個是需要技術型公司的負責人、CEO擔任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目的是鎖定特定客戶群,挖掘特定的客戶需求,從用戶的角度和場景去定義產品,把產品承載的專業技術,固化到特定應用場景、系統、交易結構中去,才能讓用戶為價值進行買單,讓產品真正成為特定技術承載支撐的價值交互載體。
第二需要為技術產品配套系統。這個系統讓我們所交付的,無論是硬件還是服務,都有明確的跟甲方之間的接口。如果交付的是一個曝氣系統,要跟曝氣效果之間形成聯動,有了系統的連接,是未來持續研發、價值不斷延伸、擴大定價權的發展方向。
第三要建立產品的服務體系。技術型的設備需要向產品過渡,就要有智能化的支撐,能夠連續的產生服務效果,形成智能的維保,來保證核心價值不斷被發揮,不斷地提升核心技術能力,讓運轉和服務更加通暢。
第四需要建立一套產品標準。產品標準一定不是工程標準,是用產品企業的產品標準來兌現高質量的用戶價值。實際上產品是一種向用戶的價值承諾,內在的制造標準支撐外在價值,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不能把內在的支撐價值直接外化成用戶價值,二者之間有關系但不等同。要實現內在技術的價值外化,就需要產品標準,以及產品使用標準。
其實我們剛才講到技術型公司的技術如何做成產品的簡單邏輯,在行業中,已經有部分技術正在向產品化過渡,E20環境平臺有幸正在推動技術產品化的進程。技術產品化是支撐產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破解技術型公司嚴重被市場矮化、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規模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也可能不是唯一路徑。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