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聽濤第二季】第八期!傅濤:環境技術企業的尷尬            

【聽濤第二季】第八期!傅濤:環境技術企業的尷尬

時間:2023-02-21 10:13:22 來源:中國水網

從講述環保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從《聽濤》第一季到《聽濤》第二季,面對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環境產業,尋找產業未來方向,共同迎接產業的第三次發展浪潮。

現階段,我國環境技術企業面臨眾多尷尬,尤其是環境治理產業的學科支撐并不扎實,且技術門檻過低,使得國企央企等其它資本跨界涌入,致使技術性公司生存愈發困難,并不斷被收購!那么環保行業真的就不需要技術性的公司了嗎?跟隨《聽濤》第二季第八期,共同探討,在技術門檻過低的背景之下,技術性企業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

E20是環境產業的平臺,擁有360多家圈層企業和1000多個學員,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技術性公司,在我們的產業統計中可能有三四萬家技術性公司。這些技術性公司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惑:第一,中等收入陷阱,絕大部分技術性公司都很難邁過5000萬收入、1000萬利潤的門檻,原因是什么?第二,技術性公司都會面臨大量應收賬款,很多公司報表看上去很好看,實際賬上沒有錢,壓力都來自與賬期,經濟一收縮壓力會更大;第三,老板疲于奔命,技術性公司的老板基本承擔了50%-90%左右的銷售,只要稍微一休息,公司就趴窩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今天我們就來做個簡單的分析。

學科基礎支撐不扎實,產業科技門檻模糊

環境治理,在國際上起源于60年代,中國的環境治理90年代才真正開始,本世紀才得以高速發展,也就是說,在市場化改革以后,我國的環境治理才有了真正的發展。

2000年之前,環境治理的設備,工程雖然存在,但它們寄生在環境治理的事業化服務之中。環境治理的環境設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事業單位運營,我們只是把設備賣給他們,真正治理污水,治理垃圾這件事情,并不是以產業的行為來完成的。

我們把它分化出來,是因為PPP、BOT為代表的投資體制改革,才開始走向市場化。中國的環境產業真正以專業形式,以治理污染專業化服務的形式分離出來,是從特許經營開始的,這一點,住建部(原建設部)功不可沒。產業分化出以后,形成了專業化。

要作為一個產業,就意味著這個產業是專業化的。而專業化,就是需要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學科來進行支撐。

每個產業都一樣,環境產業支撐的學科是什么呢?環境產業屬于服務面非常廣的一個產業,更像一個歸集。我在前一期《聽濤》談過,環境產業的邊界不清楚,水、氣、聲、渣的學科體系完全不同,所執行的科技支撐也完全不同,環境產業的科技支撐有化學、給排水、生物、物理、水利、園林、農業等學科。

現在幾乎所有的重點高校,都有環境專業,不同高校的環境專業,起源不同,他的學科基礎不同,像清華,就是給排水作為基礎的;而北大,是以化學作為基礎的。不同的高校,學科也不一樣,它產生的理論體系也不一樣,這個造成了我們這個行業學科的基礎支撐并不扎實,那么產業的科技門檻就是模糊的,這是一個核心的狀況。

開源背景下,技術門檻低

企業不愛搞研發,研發成果難保護

我們以水處理為例,水處理目前是環境產業發育比例最高,產值最大的領域,可能未來固體廢物會超過水務服務,水處理所依托的基礎是什么?污水處理的基礎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個特別值得尊重的一個方法論。

什么是活性污泥法呢?就是通過原生態的生物,通過人工干預,給它加氧氣、厭氧,以不同的調節方式,讓自然的生物進行生長,消耗掉污染水中溶解的營養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水的目的,這是活性污泥法的本質邏輯。

活性污泥法誕生于英國,五、六年之前,行業還在紀念活性污泥法誕生100周年,它成為我們污水治理,尤其是市政污水處理的一個主流技術。但是活性污泥法是個開源技術,就是它的基本原理,都要寫進我們的工程標準,它是被廣泛應用的,尤其應用在市政行業的時候,更加要求它充分開源。

現在市場常見的AAO、氧化溝、MBR,本質上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演變,只是在工藝的控制上、執行上、設備上,稍微有點區別,但他無一例外都作為一種工程技術的開源存在著。

必須要教會設計院怎么去設計,才能應用到我們的市政工程領域,否則,就不會被采用,這個形式我們稱為開源。

那么在開源的背景之下,產生的好處是什么呢?我們很容易從高校里頭學到我們的基本原理。

我們做一個工程公司,起步的門檻很低,技術上沒有保密的,用的都是普通的方法,你有關系、肯干活、有資金墊資,就很快能成立一個環境工程公司,這就造成了我們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產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雜草叢生”,什么樣的公司都有,根本沒有技術門檻。

而且大家也不愿意在技術上多做投入,因為投入以后,你還得要講清楚,給設計院講清楚,講的明明白白才能應用。你的競爭對手很快就知道了,所有技術公司都標榜技術公司,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非技術性的環節上去。因為門檻低,所以我們的企業家必須要忙于奔命,你不到位,對業主不尊重。

有一部分企業,實際上有自己的技術,有些研究,從國外學了點東西,從國外借鑒了國產化的東西,有了技術的門檻,他們搞出工業技術來,也需要靠專利來保護,所以你會看到好一點的技術公司,有一墻的專利,在宜興尤為普遍。

有一點名氣的宜興公司,都會有一個專利墻,幾十項專利,那是必然的。但實際上,專利并不能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因為大部分核心的東西,變化的比重非常非常小,絕大部分是共性的,而且這個技術要靠工程施工來進行完成,實際上都會寫到圖紙上去,也造成了我剛才說的,因為門檻低,所以企業家忙,天天忙于市場。我們的界面定制化的工程量比較大,基本都現場操控。

國家科研投入高,但成果轉化率低

另外一個方面,在工程技術的研發上,國家投入了很多錢。90年代初期開始,我們國家每年就投入了幾千萬,那時候“八五”攻關課題費用,水的費用是兩千多萬,那時候的兩千多萬現在看來是個很大的數字,我們基本上把國外所有的工藝都要捋一遍,在中國幾乎所有英文字母拼寫的工藝都列入了國家科技專項,以及產生了所謂國際領先的,甚至先進的技術性嘗試。

我們可以在中國建造所有的工藝,所有的服務方式,大部分都是在借鑒國外的技術,有部分形成了標準體系,進行了應用。但是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轉化率非常低。

這是兩條路,一條路,我們的技術公司基本不做科研,沒法做,做了保護不了;另外呢,我們用國家的錢做各種新的嘗試,做完以后都發表論文,所以我們這個行業本身的技術門檻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污水處理行業。

行業技術門檻低到什么程度呢?你看這十幾年,因為經濟調整,大部分的工程性央企都在尋找新的方向,因為大的基建過去了,幾十家央企都進入同一個行業,那就是環境治理。

環境治理因為沒有門檻,技術全部在設計院,你只要肯墊資,只要你的規模夠大,施工能力強,你就可以成為我們這個行業的老大。

央企來之前,與資本市場接通的公司,如光大、北控等,他們有話語權,是領跑者。現在更有錢的人來了,更能墊資的央企來了,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行業的主導權已經在工程性的央企手里頭。

我曾經看,這本身是件好事,帶著大量的資金為我們這個行業提高了基建的水平,但某種程度上,從技術公司來說,他是個災難性的。這也說明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本身就不存在。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聽濤第二季】第二期!傅濤講: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聽濤第二季】第三期:傅濤談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的認識

【聽濤第二季】第四期!傅濤:從四方面理解新時代的特征

【聽濤第二季】第五期!傅濤:環境設施的未來形態

【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分享到:
8461 2023-02-21 10:13:22

【聽濤第二季】第八期!傅濤:環境技術企業的尷尬

視頻分類 會議視頻 視頻來源 綜合,傅濤,E20演播廳,聽濤

從講述環保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從《聽濤》第一季到《聽濤》第二季,面對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環境產業,尋找產業未來方向,共同迎接產業的第三次發展浪潮。

現階段,我國環境技術企業面臨眾多尷尬,尤其是環境治理產業的學科支撐并不扎實,且技術門檻過低,使得國企央企等其它資本跨界涌入,致使技術性公司生存愈發困難,并不斷被收購!那么環保行業真的就不需要技術性的公司了嗎?跟隨《聽濤》第二季第八期,共同探討,在技術門檻過低的背景之下,技術性企業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

E20是環境產業的平臺,擁有360多家圈層企業和1000多個學員,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技術性公司,在我們的產業統計中可能有三四萬家技術性公司。這些技術性公司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惑:第一,中等收入陷阱,絕大部分技術性公司都很難邁過5000萬收入、1000萬利潤的門檻,原因是什么?第二,技術性公司都會面臨大量應收賬款,很多公司報表看上去很好看,實際賬上沒有錢,壓力都來自與賬期,經濟一收縮壓力會更大;第三,老板疲于奔命,技術性公司的老板基本承擔了50%-90%左右的銷售,只要稍微一休息,公司就趴窩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今天我們就來做個簡單的分析。

學科基礎支撐不扎實,產業科技門檻模糊

環境治理,在國際上起源于60年代,中國的環境治理90年代才真正開始,本世紀才得以高速發展,也就是說,在市場化改革以后,我國的環境治理才有了真正的發展。

2000年之前,環境治理的設備,工程雖然存在,但它們寄生在環境治理的事業化服務之中。環境治理的環境設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事業單位運營,我們只是把設備賣給他們,真正治理污水,治理垃圾這件事情,并不是以產業的行為來完成的。

我們把它分化出來,是因為PPP、BOT為代表的投資體制改革,才開始走向市場化。中國的環境產業真正以專業形式,以治理污染專業化服務的形式分離出來,是從特許經營開始的,這一點,住建部(原建設部)功不可沒。產業分化出以后,形成了專業化。

要作為一個產業,就意味著這個產業是專業化的。而專業化,就是需要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學科來進行支撐。

每個產業都一樣,環境產業支撐的學科是什么呢?環境產業屬于服務面非常廣的一個產業,更像一個歸集。我在前一期《聽濤》談過,環境產業的邊界不清楚,水、氣、聲、渣的學科體系完全不同,所執行的科技支撐也完全不同,環境產業的科技支撐有化學、給排水、生物、物理、水利、園林、農業等學科。

現在幾乎所有的重點高校,都有環境專業,不同高校的環境專業,起源不同,他的學科基礎不同,像清華,就是給排水作為基礎的;而北大,是以化學作為基礎的。不同的高校,學科也不一樣,它產生的理論體系也不一樣,這個造成了我們這個行業學科的基礎支撐并不扎實,那么產業的科技門檻就是模糊的,這是一個核心的狀況。

開源背景下,技術門檻低

企業不愛搞研發,研發成果難保護

我們以水處理為例,水處理目前是環境產業發育比例最高,產值最大的領域,可能未來固體廢物會超過水務服務,水處理所依托的基礎是什么?污水處理的基礎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個特別值得尊重的一個方法論。

什么是活性污泥法呢?就是通過原生態的生物,通過人工干預,給它加氧氣、厭氧,以不同的調節方式,讓自然的生物進行生長,消耗掉污染水中溶解的營養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水的目的,這是活性污泥法的本質邏輯。

活性污泥法誕生于英國,五、六年之前,行業還在紀念活性污泥法誕生100周年,它成為我們污水治理,尤其是市政污水處理的一個主流技術。但是活性污泥法是個開源技術,就是它的基本原理,都要寫進我們的工程標準,它是被廣泛應用的,尤其應用在市政行業的時候,更加要求它充分開源。

現在市場常見的AAO、氧化溝、MBR,本質上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演變,只是在工藝的控制上、執行上、設備上,稍微有點區別,但他無一例外都作為一種工程技術的開源存在著。

必須要教會設計院怎么去設計,才能應用到我們的市政工程領域,否則,就不會被采用,這個形式我們稱為開源。

那么在開源的背景之下,產生的好處是什么呢?我們很容易從高校里頭學到我們的基本原理。

我們做一個工程公司,起步的門檻很低,技術上沒有保密的,用的都是普通的方法,你有關系、肯干活、有資金墊資,就很快能成立一個環境工程公司,這就造成了我們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產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雜草叢生”,什么樣的公司都有,根本沒有技術門檻。

而且大家也不愿意在技術上多做投入,因為投入以后,你還得要講清楚,給設計院講清楚,講的明明白白才能應用。你的競爭對手很快就知道了,所有技術公司都標榜技術公司,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非技術性的環節上去。因為門檻低,所以我們的企業家必須要忙于奔命,你不到位,對業主不尊重。

有一部分企業,實際上有自己的技術,有些研究,從國外學了點東西,從國外借鑒了國產化的東西,有了技術的門檻,他們搞出工業技術來,也需要靠專利來保護,所以你會看到好一點的技術公司,有一墻的專利,在宜興尤為普遍。

有一點名氣的宜興公司,都會有一個專利墻,幾十項專利,那是必然的。但實際上,專利并不能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因為大部分核心的東西,變化的比重非常非常小,絕大部分是共性的,而且這個技術要靠工程施工來進行完成,實際上都會寫到圖紙上去,也造成了我剛才說的,因為門檻低,所以企業家忙,天天忙于市場。我們的界面定制化的工程量比較大,基本都現場操控。

國家科研投入高,但成果轉化率低

另外一個方面,在工程技術的研發上,國家投入了很多錢。90年代初期開始,我們國家每年就投入了幾千萬,那時候“八五”攻關課題費用,水的費用是兩千多萬,那時候的兩千多萬現在看來是個很大的數字,我們基本上把國外所有的工藝都要捋一遍,在中國幾乎所有英文字母拼寫的工藝都列入了國家科技專項,以及產生了所謂國際領先的,甚至先進的技術性嘗試。

我們可以在中國建造所有的工藝,所有的服務方式,大部分都是在借鑒國外的技術,有部分形成了標準體系,進行了應用。但是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轉化率非常低。

這是兩條路,一條路,我們的技術公司基本不做科研,沒法做,做了保護不了;另外呢,我們用國家的錢做各種新的嘗試,做完以后都發表論文,所以我們這個行業本身的技術門檻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污水處理行業。

行業技術門檻低到什么程度呢?你看這十幾年,因為經濟調整,大部分的工程性央企都在尋找新的方向,因為大的基建過去了,幾十家央企都進入同一個行業,那就是環境治理。

環境治理因為沒有門檻,技術全部在設計院,你只要肯墊資,只要你的規模夠大,施工能力強,你就可以成為我們這個行業的老大。

央企來之前,與資本市場接通的公司,如光大、北控等,他們有話語權,是領跑者。現在更有錢的人來了,更能墊資的央企來了,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行業的主導權已經在工程性的央企手里頭。

我曾經看,這本身是件好事,帶著大量的資金為我們這個行業提高了基建的水平,但某種程度上,從技術公司來說,他是個災難性的。這也說明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本身就不存在。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聽濤第二季】第二期!傅濤講: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聽濤第二季】第三期:傅濤談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的認識

【聽濤第二季】第四期!傅濤:從四方面理解新時代的特征

【聽濤第二季】第五期!傅濤:環境設施的未來形態

【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