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2-25 09:45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水網
(十七)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分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規范化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推行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實施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開展農村公路及橋梁隧道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治,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鞏固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成果,改善農村水路交通出行條件,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深化快遞進村,加強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深化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支持連鎖經營布局縣域市場,推動冷鏈配送和即時零售向鄉鎮延伸。推動農村消費品以舊換新,完善廢舊家電等回收網絡。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加強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公共充換電設施。提升農村地區電信普遍服務水平。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做好受災地區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
(十八)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面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和資金規范使用。以人員下沉為重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中心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推動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和愛國衛生運動。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鼓勵開展村級互助性養老服務。發展農村嬰幼兒照護服務。擴大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覆蓋面,提升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加強殘疾人保障和康復救助。
(十九)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美麗鄉村。健全農村改廁實施機制,完善社會化管護和服務體系。因地制宜選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推動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協同治理,基本消除農村較大面積黑臭水體。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就地就近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系統治理,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強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精準劃定禁燒范圍,依法依規落實禁燒管控要求。大力推進“三北”工程,強化資源協同和聯防聯治,提升防沙治沙綜合治理效果。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強化長江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和重要棲息地生態修復。
五、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二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保持縣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任期穩定,持續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部分年輕干部在農村基層“水土不服”問題。做好全國村“兩委”換屆,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動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擔當作為。加強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完善基層監督體系,嚴格村干部特別是“一肩挑”人員管理監督。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支持農民群眾多渠道參與村級議事協商。持續深化整治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扎實開展對村巡察,細化完善新時代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規范。
(二十一)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全面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強化執行情況監督評估,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健全從縣鄉借調工作人員從嚴管控長效機制。嚴格控制對基層開展督查檢查考核,精簡優化涉農考核。鞏固“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清理成果。清理整合面向基層的政務應用程序,持續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推進農村基層網格化治理“多格合一”。通過“減上補下”等方式推動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加強分類管理、統籌使用。
(二十二)加強文明鄉風建設。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實踐活動,推進和睦家庭與和諧鄰里建設。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豐富農村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創新開展“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加強鄉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導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推進傳統村落特色保護區建設,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
(二十三)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作用,加強對農村適婚群體的公益性婚戀服務和關心關愛。加大對婚托婚騙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宗祠規范管理。深化殯葬改革,推進公益性生態安葬設施建設。持續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辦、厚葬薄養、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完善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規范農村演出市場,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動。加強農村科普陣地建設,反對封建迷信。
(二十四)維護農村穩定安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完善信息共享、協同解決機制,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防范遏制“村霸”、家族宗族黑惡勢力滋生蔓延。加強農村宗教事務管理。深入打擊整治農村賭博,筑牢農村禁毒防線,嚴厲打擊涉農領域傳銷、詐騙等經濟犯罪。健全農村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強化農村道路交通、燃氣、消防、自建房等領域安全風險源頭管控和排查整治。
六、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二十五)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擴大整省試點范圍,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糾紛,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不得通過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鼓勵通過發布流轉價格指數、實物計租等方式,推動流轉費用穩定在合理水平。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增強帶動農戶能力。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