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2-25 09:45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水網
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
在有機垃圾處理方面,堅持就地消納原則,以村為單位建設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無廢城市的背景下,畜禽糞污、農膜回收及秸稈利用仍然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或將獲得社會資本的持續關注。
據E20研究院測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秸稈資源化處理行業市場空間可達700億,能源化和基料化是主要方向;畜禽糞污厭氧產沼市場空間可達3600億元。農膜當前回收標準政策體系尚不完善,擁有適應市場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的企業或將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用水權改革
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用水權改革,加強取用水管理,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廣運用節水灌溉技術。
我國自2021年下半年《“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發布以來,多項政策文件接續而至,對水資源節約管理指標的規劃性目標進行了明確和強化。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期望達到0.58。針對農業效率偏低、管理粗放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用水計量體系,完善農業用水價格機制,規范水權交易管理等(相關閱讀:短板即機會,“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的幾項重點)。
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
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
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
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
加強涉農資金項目全過程監管,著力整治騙取套取、截留挪用惠農資金等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幅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工作。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更是強調,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
針對增強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方面,要拓展“兩重”建設支持范圍,進一步提高國債資金對項目的支持比例。統籌好“硬投資”和“軟建設”,確保項目符合“兩重”性質,同時在完善項目投融資機制、健全項目運行管護機制等方面取得更多實質進展和創新突破。
同時,要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并優化支持范圍,聚焦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領域項目,持續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用好“正面”“負面”兩張清單,更好發揮專項債券投資效益。
《意見》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
2025年1月1日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當前,農業再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嚴峻,我國發展面臨的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越是應對風險挑戰,越要夯實“三農”工作基礎。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守正創新,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一、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一)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促進大面積增產。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多措并舉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擴種潛力,支持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推動棉花、糖料、天然橡膠等穩產提質。
(二)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促進平穩發展。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落實滅菌乳國家標準,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控。提升飼草生產能力,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
(三)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確保省域內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完善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持續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制定基本農作物目錄,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分類有序做好耕地“非糧化”整改,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過渡期。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建設內容,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機制,強化工程質量全流程監管。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加強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分類推進撂荒地復墾利用。在確保省域內耕地保護任務不降低前提下,穩妥有序退出河道內影響行洪安全等的不穩定耕地。加強傳統梯田保護。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