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23 09:1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趙怡茗???? 整理
“在垃圾焚燒發電領域,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不禁要問:垃圾焚燒發電廠未來的明確方向究竟指向何方”?這也一直是讓企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問題。
“2024(第十八屆)固廢戰略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曹斌博士以《向死而生,運營產品力決定競合時代的存亡》為題,從中觀層面審視垃圾焚燒電廠的運營,探究垃圾焚燒發電領域未來發展方向究竟指向何方。
“在垃圾焚燒發電領域,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不禁要問:垃圾焚燒發電廠未來的明確方向究竟指向何方”?這也一直是讓企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問題。
“2024(第十八屆)固廢戰略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曹斌博士以《向死而生,運營產品力決定競合時代的存亡》為題,從中觀層面審視垃圾焚燒電廠的運營,探究垃圾焚燒發電領域未來發展方向究竟指向何方。
曹斌
曹斌表示,當前,眾多專家提及了出海、產業整合等議題。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未來的方向和目標仍充滿希望,這希望源于高質量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企業需要自主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對于垃圾焚燒發電廠而言,在不確定和脆弱的時代背景下,未來的方向在于運營到經營的轉變。這被視為進入后BOT服務時代的重要核心載體。只有確保這一載體的留存和升值,才能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帶來希望。
本次主題聚焦于“運營本質”核心概念,曹斌分享了行業現狀及基于深入觀察的系統解決方案。
今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強調了城市設施韌性的關鍵性。作為城市功能的關鍵部分,環境基礎設施的運營韌性備受關注。在日常運營中,企業常面臨非標準化和粗放式管理等難題。對此,曹斌分享了相關調研經驗和思考。
一 “六化標準”正在定義垃圾焚燒高質量發展新價值
“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為行業運營樹立了一套可量化的標準。該行動明確提出了高質量運營的新價值,涵蓋了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系統化、樞紐化和社會化六個關鍵領域,成為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能力和水平質量分級和領跑者評價的具體要求。通過這些標準,行業能夠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運營質量進行更精確的評估和提升,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效、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01、精細化:聚焦具體業務場景,謀求全業務能力提升
如今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確實已從以往的建設階段邁向了運營的新紀元。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當前對電廠的運營更加重視與業務場景的緊密結合。這些業務場景已在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管理中得到了初步的總結與分析。通過這種途徑,旨在實現全業務能力的提升。
因此,選取了三個被視為較為核心的場景,對其現狀進行了深入探討。
垃圾管理:依托制度章程管理,能量轉換全過程的控制仍是短板
垃圾管理是垃圾電廠提升運營水平和質量的關鍵。然而,當前垃圾庫管理主要依賴規章制度,這限制了垃圾電廠的能源轉換效率。但值得慶幸的是,部分集團和項目已經開始利用智能化手段改善垃圾庫管理,如實施精細管理、少人值守等,并嘗試運用數字化乃至智能化技術來解決管理問題。
設備管理:設備運維能力羸弱,設備運維價值鏈難以建立
在設備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設備節能效果、使用壽命和運行效率,例如將定頻設備升級為變頻設備,將三級能效設備替換為一級能效設備,增加了智能輔助巡檢設備,并進行了設備改造,這些努力也確實為項目和集團帶來了經濟效益。然而,我們仍需正視設備運維能力薄弱的現狀。目前,設備運維的價值鏈尚未完全建立,對設備整個運行周期的管控力度仍然不足,維護計劃靈活性不足、設備性能下降、維護檢修成本居占比較高,以及非計劃停機等問題凸顯,與降本增效和提質增效目標要求背道而馳。
風險管理: 本質安全防控能力尚未實現,對趨嚴態勢的適應能力不強
在風險管理方面。從“雙百跨越”標桿現場,可以看到眾多措施的實施,如天然氣泄露檢測、卸料平臺防墜設施、重點區域布設攝像頭監控溫度以防止自燃和爆燃進行安全管理等問題。然而,這些安全環保措施目前仍屬于被動和迎檢式,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安全環保監管部門的檢查,避免被督察或處罰。
為了實現本質安全的防控能力,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的安全環保措施,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迎檢式轉為預防式。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更嚴格的監管要求時,從容應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02、智能化:處在初級探索階段,技術成熟度逐步提升
從智能化視角出發,對當前垃圾焚燒行業中領軍企業在智能化領域的探索進行了歸納。
首先,行業在智能化方面的探索處于點狀推進階段,其中智能工藝控制仍是重點;其次,隨著智能化技術日益成熟,更多企業正在根據場景從點狀推進邁向流程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垃圾電廠的定制化時代,人工運維的脆弱性被高度凸顯。面向未來,隨著服務時代的來臨,只有通過標準化的產品,才能有效提升運維的韌性和效率。這意味著,行業需要從依賴人工的運維模式,轉變為更加高效的智能化運維模式,以提高運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