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13 11:02
來源:CE碳科技?
作者:中城環境徐海云
表12 1995-2022 年日本垃圾填埋場數量、剩余容量預計剩余容積使用年限
表 13 2013-2022 年日本垃圾填埋場數量、占地面積、剩余容積及人均剩余容積等統計數據
3.3 舊垃圾填埋場生態治理
研究表明,垃圾填埋場向大氣中釋放的甲烷比以前估算的要更多。根據來自世界四大城市(印度的德里和孟買、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和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衛星數據,發現2018年和2019年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量比之前的估計高出1.4~2.6倍。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2年8月《科學進步》雜志上。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荷蘭空間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喬安妮·馬薩克斯(Joannes Maasakers),這也是首次使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觀察垃圾填埋場并計算其甲烷排放量。垃圾填埋場是全球第三大甲烷排放源,僅次于石油和天然氣領域、農業領域。雖然甲烷僅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1%,在空氣中壽命持續約12a,但它在大氣中吸收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
科學家估計,目前氣候變暖至少有 25%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造成的。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Themelis N」的研究,美國環保局對美國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量的估算也存在低估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對美國運營垃圾填埋場的研究表明,在扣除填埋場甲烷回收量后,美國運營垃圾填埋場 2018年排放了1.190x107t甲烷。從100a周期來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排放量(以CO2計)相當于 2.7x108t,比美國環保署的估計高出85%。
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正在發生轉變,由現代化焚燒處理替代傳統的衛生填埋處理,大量填埋場將不再填埋原生生活垃圾,對這些填埋場進行異位生態治理,既可以徹底消除填埋場甲烷排放,也可以對舊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實現填埋場生態修復和有機更新。
結束語
綜觀生活垃圾管理的發展歷程,從垃圾收集過程看,是由不完全收運發展到完全收運最后到分類收運;從垃圾處理過程看,是由分散堆放發展到衛生填埋再發展為填埋減量最終發展到控制填埋物。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大,對填埋處理的需求也不同,2022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強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按照“宜燒則燒,宜埋則埋”要求,不具備建設焚燒處理設施條件的縣級地區,可通過填埋等手段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此外,無論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垃圾還是危險廢物,我國的填埋容量都遠遠不夠。很多人認為通過回收利用、焚燒處理就可以不建或少建垃圾填埋場是不可取的。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垃圾管理實踐均表明,保持足夠的垃圾填埋場容量,并動態管理垃圾填埋場剩余容量、剩余壽命,是提高垃圾管理韌性的必然要求。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