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28 10:0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陳偉浩整理
1995年,在江蘇徐州,一家企業為解決垃圾熱值低的問題,采用了稻草秸稈上鋪設垃圾焚燒技術工藝,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秸稈與村垃圾協同焚燒。該企業還將此技術命名為內核燒結法,并成功申請了專利。為了推廣這一新工藝技術路線,他們還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國際會議。以徐州這一創新實踐為起點,相關的參與者后來陸續創立了多家公司,進一步推動了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徐海云傾向于將這個技術描述為固定床式垃圾焚燒的一種原始形態,其外形類似蜂窩煤爐,用鋼板作為圍護爐體,垃圾與秸稈分層放置,底部放置的秸稈作為引燃物,從而構成了一個簡易的立式焚燒爐。這一基本設計理念在徐州得到了首次實踐,并隨后傳播至山西太原,那里的醫療垃圾焚燒爐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建造。
后來,這一垃圾焚燒技術,也被眾多環保公司采用,在江蘇、海南、浙江、山東等地落地不少項目,基本都在50-100噸的規模。但隨著產業發展,行業日益規范,這條技術路線至今已經被完全淘汰了。
各種技術試驗之后,最后剩下的主要就是流化床和爐排爐。其他的技術,因為過于小眾,最終都沒能夠繼續走下去。任何事情發展都需要不斷積累經驗和深化認識,特別是需要積累許多失敗的經驗教訓,才能逐步完善。
群雄競起實現爐排爐國產化替代
2003-2012年,為完善發展階段。
在這個時期,隨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項目的增加,民眾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環境影響更加關注,相關政策要求也在不斷完善。
如《關于加強生物質發電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環發〔2006〕82號中規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不得建在城市規劃區以及居民區主導方向的上風向。
這一規定在實際操作中造成很多矛盾。要求“不得建在城市規劃區”,又要求符合相關規劃;風向一年四季會變化,依靠風向來解決污染問題也不符合現代環保要求,因此,兩年后,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質發電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環發〔2008〕82號,其中就刪除了上述要求。
此外,按照原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部發布的《關于印發〈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的通知》(建城〔2000〕120號)的要求,垃圾焚燒發電適用于進爐垃圾平均低位熱值高于5000千焦/千克、衛生填埋場地缺乏和經濟發達的地區。
但當時并不是每個城市的垃圾熱值都能達到5000千焦/千克,可隨著城市發展,垃圾圍城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有關部門也認識到垃圾熱值低的問題,所以開始鼓勵原煤摻燒。
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發改環資[2006]1864號),允許原煤摻燒量應不超過入爐燃料的20%(重量比),但在實際執行中一些企業基于利益驅動,原煤摻燒的比重往往超過了20%,實際上這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流化床焚燒發電的發展。
同時,為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BOT得到規范和鼓勵,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享受并網、上網電價優惠,并且電網企業應當全額收購垃圾焚燒項目的上網電量。
這個時期,大量企業開始進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這些企業或是對國外技術進行引進、消化與吸收,或是邀請國內外技術人員研發、仿制,來完成自己的爐排爐國產化工作。
比如,浙江偉明環保的技術源自深圳清水河的馬丁爐,他們邀請了深圳清水河項目的總工盧巨流,對三菱馬丁爐做出了一系列改進,最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技術,并借此實現了自己在垃圾焚燒市場的第一單,此后不斷發展壯大。
在爐排爐技術國產化的浪潮中,眾多企業如同群雄逐鹿,競相投入研發與制造,力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綠色動力一開始采用的焚燒技術,效果也不理想,后來也是請的清水河項目的盧巨流,幫助企業進行的自主研發。三峰環境與卡萬塔有正式的合作協議,允許三峰環境慢慢進行自主轉化;康恒與日本的日立造船合作;光大環境、深能環保則是購買的西格斯的技術;杭州新世紀和日本三菱有合作;廣環投和丹麥的偉倫集團合作;中國天楹與比利時的一家企業合作......
這些企業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市場洞察力,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優化產品設計,提升產品質量,逐漸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爐排爐國產化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的逐步擴大,這些企業開始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并逐步實現了對進口爐排爐的替代。這一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國內爐排爐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還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外匯支出,推動了垃圾焚燒發電裝備國產化、成套化、健康發展。
九峰項目是鄰避拐點 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