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16 11:15
來源:天津市人民政府
(八)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強化水功能區劃及管理。加強于橋水庫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規范化建設。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進規范化管理。實施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行動,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加強城鄉面源污染治理,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推進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動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改造,加強農業農村種養殖水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動內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并形成長效機制。優化水資源調度與配置,保障海河、七里海等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加強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水生態考核評估。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深入推進渤海灣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加強海水養殖環境整治和海洋垃圾治理。到2027年,全市地表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到60%、73%左右,力爭創建5個美麗河湖,北部灣區建成美麗海灣;到2035年,“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基本建成。
(九)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逐步解決歷史遺留污染問題,強化風險防范,堅決防止新增污染。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依法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的聯動監管。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深入推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水質持續改善,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十)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加大新污染物治理力度。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建設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嚴防各種形式固體廢物走私和變相進口。到2030年,全域建成“無廢城市”;到2035年,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五、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十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優化生態、農業、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嚴守1557.77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執法監管、問題整治和保護修復,確保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嚴守467.46萬畝耕地紅線。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落地實施。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加強海洋和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除國家重大項目外,不再新增圍填海,大陸自然岸線保有量不降低,發展壯大海洋經濟、臨港產業。推進全市自然資源確權全覆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
(十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筑牢“三區兩帶中屏障”生態安全格局,構筑市域“七廊五湖四濕地”水系生態網絡,深入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工作,加快建設美麗山川。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實施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8.59%,水土保持率提高至98.80%,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十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網絡,強化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遺鷗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力度。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加強海洋牧場維護與管理。到2035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開展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作,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定期開展生態質量監測、生態狀況與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態破壞事件。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常態化監督。
(十五)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路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強化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文旅、生態農業、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持續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打造“兩山轉化”示范樣板。
六、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十六)健全生態安全體系。完善天津市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構建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網絡,提升風險研判評估和應急處置能力,形成全域監控、部門聯動、高效應對的生態安全防護體系。
(十七)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以涉危涉重行業企業為重點對象,以化工、石化企業聚集區為重點區域,強化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管控。加強重點環保設備設施安全監管。加強核技術利用安全監管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確保廢舊放射源100%安全收貯。實施突發事件環境應急監測能力、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工程,健全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響應體系,及時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開展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推動中新天津生態城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建設。
(十八)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環境風險檢測、識別、評價和監測。強化全鏈條防控和系統治理,健全生物安全預警防控體系。加強有害生物防治。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加強進境動植物檢驗檢疫,筑牢口岸檢疫防線。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
(十九)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監測體系,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提升極端氣象災害應對能力,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氣候韌性。支持濱海新區申報深化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城市基本建成。
七、實施美麗天津創新建設行動
(二十)建設美麗城鎮。強化城鄉、區域間生態環境一體保護治理,因地制宜推進美麗城鎮建設。中心城區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深入推進城市園林綠化,打造推窗見綠、舒適宜人的城市景觀;濱海新區、環中心城區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智慧產業,加快建設生態智慧創新的綠色發展樣板;遠郊區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高水平建設生態涵養區。開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評估。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