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09 09:47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綠茵陳
分析凱發集團的財務數據,2008-2017年稅前利潤和凈利潤走勢基本重合,2008年-2010年有明顯上升,但之后幾乎逐年下降,即使在此期間收入波動幅度很大,但并未影響利潤的持續下跌,尤其是2015年以來下跌顯著。
2015年凱發擬出售資產達到上億新元,2017年更是接近15億新元,龐大的資產出售計劃顯示凱發出現財務問題的時間至少應在2015年。
2018年前九個月凱發凈虧高達11億新元,虧損暴增包括了9億1600萬元的價值減損。這筆巨額減損主要來自大泉水廠、電廠的賬面價值,以及早前完成項目的應收賬項。
2013年,投資10億新元的大泉海水淡化廠投產后,新加坡的第四個水龍頭有了每天45萬立方米的淡水生產能力,達到新加坡水需求的25%,這當然是利國利民利企業的好事。
但導致凱發出現巨虧并崩潰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泉海水淡化廠及其配套的電廠項目。
該項目凱發于2011年3月中標,2013年9月竣工并運營。資料顯示,大泉水電廠的造價是10億500萬新元。凱發投標大泉水電廠時,公司已經背負了3億7700萬新元債務。
大泉海水淡化廠本身中標價格極低,僅為0.35新元立方米,而其他競爭對手報價除一家為0.52新元立方米外,均超過1新元立方米。但實際上,第一年的水價是每立方米0.45元,不過,利潤依然非常微薄,或者根本談不上盈利。
凱發的策略是,在項目現場新建一座發電廠,一方面為海水淡化廠供電降低海水淡化用電成本,另一方面對外售電以彌補海水淡化收益的不足,因此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高達411兆瓦。
然而,大泉海水淡化廠2013年9月開始運營后,項目現場的發電廠并未及時與國家電網連接,無法為海水淡化廠供電及對外售電,直至2015年8月才完成電網連接,此期間大泉海水淡化廠產生了高額電費。
發電廠連接國家電網后,雖使發電成本下降,但又遭遇新加坡電力需求疲軟、電價低迷,所發電量未能獲得預期收益,反而拖累整個項目巨額虧損。
事后看這是一個可怕的決策失誤,但在當時這看上去是個很合適的買賣。
2011年至2012年,新加坡本地能源價格飆升,電力批發價突破每兆瓦小時200新元。正處于全盛時期的凱發決定把業務擴展至能源市場。
這也是在大泉水廠正式動工后僅半年內,凱發便宣布建造一座發電能力411兆瓦的發電廠的原因。
要知道,大泉水廠所需要的能源只有40兆瓦左右,額外電力要賣到政府電網的。林愛蓮打的算盤是,以低于成本的廉價賣水給PUB,然后用售電盈利來補貼水廠的虧損。事實證明,這算盤打錯了。因為她沒有算到政府會變卦。
新加坡政府謀劃電力市場開放已久。三個大的發電廠于2008年左右都賣給馬來西亞、日本、中國企業,而且允許它們自由訂價,外國公司自以為撿到大便宜。誰知道新加坡之后開放電力市場,增加競爭,這些公司也是個個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但新加坡政府也沒料到,這個電價政策也毀滅了一個本國公司。
誠然,凱發創始人林愛蓮領導的管理層有無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盡可以指責她脫離水處理的核心業務,轉向發電業務的決定是一個錯誤。因為即使水務業務會大量使用電力,也沒必要承擔整座發電廠的風險,在早些時候就該出售部分權益以減少公司的風險。不只如此,她在簽訂高價天然氣供應合同時,卻沒有安排相應的機制來保護公司回避電價下跌的影響。她很有可能被發電的巨額潛在利潤蒙蔽,因為當她決定進軍發電業務的2012年,批發電價是每百萬瓦時200新元。也是基于同一個原因,她甚至準備虧本經營海水淡化業務。
批發電價的崩潰是凱發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從已經確定的信息判斷,電價的崩潰是能源市場管理局賦予其他發電商的差價合約的直接結果。為了換取發電商支持向另一個國家項目液化天然氣供應碼頭簽訂天然氣長期購買合同,導致發電商迅速擴大產能,引發電價暴跌。因此,有人認為,這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的自律調整,而是外部政策干預的結果。也有人為凱發叫屈: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商業失敗案例。
但凱發內部管控失位、決策集中于少數有利益沖突和存在情感關系的個人手中,以及疏于風險管理,是其失敗的內因。
另外,盡管凱發是到了2017年才出現虧損,但早在2009年已經出現負營運現金流。根據凱發解釋,公司在任何項目的建造期間,必須投入大筆資金。如果凱發同時也擁有那些項目,負現金流會更高。當這些項目開始營運,或凱發賣掉這些項目,就能為公司帶來盈利。可是,這也凸顯了另一個問題。萬一有些項目經營不順或遲遲無法脫售,很可能就拖垮了整家公司。
凱發的失敗已經無可挽回,它冒然跨界能源領域、低價競標水務項目、舉債過多擴張太快,也是事實。也就是從這個角度看,凱發和一些中國同行跌到了同樣的坑里。
2013年9月18日,李顯龍總理在凱發集團主席兼總裁林愛蓮的陪同下,參觀大泉海水淡化廠。
06不是國企,沒有救生圈
對新加坡來說,凱發經營的業務以及持有的資產固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凱發作為一家企業,就談不上什么戰略意義了。
換句話說,新加坡可以失去凱發,但不能失去大泉水、電廠。只要這個廠能夠為新加坡提供淡化水,經營方是誰似乎并不那么重要。所以,在整個凱發慢慢崩塌的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方面的關注點都主要在大泉水、電廠身上,而非凱發本身。
一些投資者以為海水淡化廠是國家戰略資產,新加坡政府或政府投資公司拯救凱發,責無旁貸。但從政府的角度而言,任何的投資都有風險,而企業也會出現財務困難以及債務違約問題。新加坡政府不會介入凱發的債務重組,更不能動用納稅人的錢拯救一家商業機構。政府的首要“戰略目標”是確保供水不會受到影響。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