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09 09:47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綠茵陳
03新生水廠
新加坡有100多家水務公司,凱發是靠膜技術科研領先的佼佼者,也是支撐政府建造污水再生回用項目新生水廠(NEWater)的主力。
憑借著膜技術的優勢,凱發為新加坡的第一個新生水廠——勿洛新生水廠供應和安裝了超濾、反滲透以及紫外線消毒系統。
2002年12月,勿洛新生水廠順利完成調試并開始運營。隨即,新加坡的公共事業管理局(Public Utility Board,PUB)就將實里達新生水廠的工程授予了凱發集團。
與勿洛新生水廠不同的是,凱發集團這次獲得的是工程總包合同,負責包括建筑工程在內的整個工廠的設計和施工,整個總包合同的投資總額高達2780萬新元。
實里達新生水廠建成于2004年,日產水量為24000立方米,是新加坡第三家新生水廠,也是凱發集團在新加坡承建的第二個新生水廠。
還有一座克蘭芝新生水廠差不多和勿洛新生水廠同期投入使用。
另有烏魯班丹新生水廠是由另一家本土公司吉寶西格斯進行投資、設計、建造及運營,2006年年底水廠建成,是當時新加坡最大的新生水廠(占到新生水總供應量的50%以上)。
這四座水廠是在2002-2006年間建立的,均采用PUB推薦的技術路線,運用DBOO模式,公私合營建設。其成功使新加坡政府意識到,由NEWater帶動的環境與水務行業不僅在技術上有望解決困擾其多年的供水安全問題,還有潛力從國家層面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緊接著,樟宜新生水廠于2008年建成,2009年6月啟用。這個規模達到23萬立方米/日的新生水廠就和凱發無緣了,由新加坡最大國有企業淡馬錫控股公司旗下勝科工業集團投資1.8億美元建設。
2014年10月,北控水務及新加坡的聯合工程公司聯合中標樟宜二期新生水廠項目,這是新加坡首個由國外公司主導的PPP項目。經過兩年建設,項目于2016年11月12日通過了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的驗收。
這個新生水廠以驚人的融資速度和創新的融資方式、優先降低運行成本,讓新加坡政府和本土企業耳目一新。據知情人士稱,這個項目的成本及報價也深深地刺激了新生水廠的鼻祖凱發公司。
2006年12月13日,中國水網記者應邀參觀了新加坡克蘭芝新生水廠,在新生水展覽館里,了解到“新生水”是各種污水經高科技處理后,凈化提取出來的可直接飲用的水。“新生水”是新加坡人的驕傲,被視為是新加坡突破國家生存困境的活水泉源。
04海水淡化
除了再生水回用項目,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新加坡的幾個水務企業都同時涉足海水淡化項目。而這個城市國家的第一個、第二個海水淡化廠也都是由凱發建造的。
1998年,新加坡開始探索海水淡化。2005年9月,新加坡首座海水淡化廠新泉(SingSpring)正式啟用,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標志著新加坡擁有了第四個水龍頭。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廠大泉海水淡化廠竣工,每天可生產淡水31.85萬立方米。
這兩個海水淡化廠當時的規模在世界上來說也是出類拔萃的。
2018年,第三座海水淡化廠大士海水淡化廠正式投入運作。這個廠由新加坡大士能源(TP)與新加坡新科海事(STE)按60%、40%股權比例共同投資、建設和運營,日最大飲用水產水量為13.7萬立方米。
2017年開始興建的吉寶濱海東海水淡化廠是新加坡第四座海水淡化廠,2020年6月29日投入運作,并于2021年2月4日正式開幕。這是該國第一座大型雙模式海水淡化廠,簡單來說,它能在雨量充沛時處理來自濱海蓄水池的水,旱季降雨量不足時則可抽取新加坡海峽的海水進行淡化。
到2023年4月17日,新加坡的裕廊島海水淡化廠開幕,成為新加坡第五座海水淡化廠。
由凱發開啟的新加坡海水淡化項目序幕,自2013年后卻逐漸與凱發無關,因為那些項目出現時,凱發已自身難保,無力參與競爭。
但此前,除了新加坡的兩個項目,凱發在中東、北非等區域也獲得了數個海水淡化項目,而且規模都是創記錄的。
如2009年建成的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設計的海水處理能力為日產10萬噸,是當時中國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廠。
如2014年底正式投運的非洲規模最大的海淡廠——淡水產能為50萬立方米天的阿爾及利亞馬格塔(Magtaa)項目,內配有世界上最大的超濾預處理設施。
因為新生水項目、海水淡化項目的成功,凱發以新加坡為根基向海外發展,膜產品應用于全球400多個地區的1300多個項目,集團員工遍布于亞太地區、中東、非洲和美洲。
大泉海水淡化廠
05決策失誤
海水淡化業原本就是資本密集行業,凱發2000年后的幾年里急速擴張,突然成了全球海水淡化行業的巨人,也因此忽略了這個行業可能面對的風險,過度擴張埋下了債務炸彈。
2000至2010年代初,凱發建設新泉海水淡化廠和大泉水電廠。水是新加坡的戰略資源,海水淡化因此成為凱發的金字招牌。凱發憑著它走向了巔峰,但也因此跌入谷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