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02 10:03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綠茵陳
盛大環境的一些工業客戶,都是從產業鏈的下端進入上游。比如翔龍石化、騰龍芳烴、恒力、盛虹,它們都是從做衣服開始,再做化纖,從做化纖開始,又去做上游的石油煉化和化工,不斷往上走。
因為這些企業想要有成本競爭優勢,要做產業規模最大,就必須這么做。體現在產業當中,就不知不覺中升級了。這是中國一些工業企業的共同特點。
就如恒力在中國有4,000萬噸煉油項目,那不是能隨便轉移走的。它下游帶動了很多的產業鏈,生產出來碳四、碳五、碳六、碳七、碳八各種東西,這也不可能隨便轉移走,它一定是就地轉化成其他產品最合理。
對環保公司來說,這就是可靠的機會來源。
由于一些客觀現實,工業企業也面臨開工率不足的問題,但這么多的行業,這么多的地區,總有一些優質客戶存在,每個工業行業有自己的周期,而且還會有逆周期企業存在。環保公司要做的,就是找到這樣的客戶。
另外還有一些環保公司也根據自己的特長在工業領域找到了不同的著力點。
比如,龍頭企業碧水源也開發了“第三個板塊”,把膜的應用場景向其他領域拓展,包括醫用和鹽湖提鋰,以及一些超純水用途方向,他們都在做研發和探索。
03工業領域:主要拼什么
現在,就連首創等一些實力雄厚的國企也在進行工業領域的嘗試。
不過,工業環保項目是純市場項目,大家都是拼效率,在這個領域國企并沒有絕對優勢。
而對靈活度更高的民企來說,服務工業客戶也需要老板和團隊有“解決方案基因”,設計能力等都可以購買,但基因無法購買。
從過去看,就有一些環保公司一直是工程思維,走的是設計院路線,但過去老牌公司,如桑德、金源、博天、曉清,他們的老板能夠在工業領域拼殺,主要依靠的是“解決方案基因”,他們自身就有工業項目的工程設計能力,這是非常核心的東西。
走慣設計院路線的一些環保公司,想要轉到工業上來是比較困難的。
另外就是對工業領域客戶的認知。
大型企業集團和中小型企業對環保服務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型企業集團一般會配備專業化的環保專工,但中小型企業一般很難支出大量固定人員成本去配置專業化的環保團隊。因此,中小型企業特別需要專業的綠色環保服務。盛大環境等一些環保公司,主要服務中小企業。這也是根據自身實力進行的客戶選擇。
大企業的項目競爭更激烈,另外一般有自己的環保技術團隊,中小企業養不起高水平的技術團隊,反而是一些環保公司的機會所在。
盛大環境的主要模式是,提供解決方案工藝包,里面包含技術服務和一部分特型設備,特型設備部分必須由他們負責,但通用設備如水泵等都是客戶自己去買,在通用設備方面客戶的采購可能更專業。
總體來說盛大環境的業務模式非常靈活,圍繞客戶的需求隨時進行調整,把服務客戶放在首位。繆冬塬說,“這些年來,大家好像把環保產業的服務業屬性忘掉了,著力關注投資和工程,忽視了環保產業的服務屬性,覺得服務業要么就是用一些灰色的‘市場手段’,要么就是走歪門邪道。這都是舍本求末。”
環保服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哪怕只是一年服務,那也做不到一錘子買賣,做環保就需要長期跟客戶在一起,需要用心。這是一個觸及靈魂的認識:環保公司到底以什么為生。說到底這是一個淺顯的常識,但是幾近深刻。
04工業園區:“老破小”也是機會
和工業企業自己負責的環保項目不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項目通常也被視為市政項目,?因為它們屬于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旨在處理和凈化污水,?確保環境衛生和公共健康。?這些項目通常由地方政府或相關機構負責實施和管理,?以確保符合環保標準和規定。?
市政相關的項目都一言難盡,也包括一些工業園區項目。
比如說,好好的一個園區污水處理廠,原來為十來個大業主服務,現在業主倒閉到只剩兩三個,處理量也就斷崖式下降。
工廠開工率低,必然造成污水處理廠負荷特別低。好多個工業園區,污染負荷只有15%,工藝再差,因為只有五分之一不到的負荷,總會慢慢搞達標。但環保公司就少了許多用武之地。
但在長三角地區,最厲害的工廠老板,依然還能折騰新質生產力的出口門路。老舊工業園區也不存在停工停產,污水處理廠“都是喝到嗓子眼都快吐出來狀態”。
上游企業,做家具的、做中藥的、做提取的、做油漆的,這些民營經濟在浙江、江蘇依舊活躍。工廠老板們的態度一致:“我不能停產,我要生產,訂單不等人。”在這些地方,正是這些工廠在發揮龍頭作用:沒有庫存,也不是什么上市公司,一邊點鈔票,一邊生產、制造。
中持股份在浙江有不少工業園區項目,也有的項目是同時處理市政污水和工業污水,相關負責人就強烈感受到當地的環保需求。比如慈溪市東部污水處理廠,擴建至10萬噸也要繃不住了,進水濃度很高,因為上游生產旺盛。
因而,在長三角地區,中持股份的業務重點之一是老舊工業園區原位擴容、提標改造。
狹義長三角就是蘇錫常和上海,這里的特點:首先是土地資源枯竭,即便有土地也不會批給污水處理項目;其次是環境容量枯竭,污水處理有多干凈要多干凈。
當然有些地區就干脆“騰籠換鳥”,不要重污染產業,寧愿放棄這部分財政收入,如浙江慈溪放棄印染工業。但也有些地區,產業鏈完整,根本沒辦法做斬斷命脈的切割。
翻看市面上大多數服裝產品,你都會發現“聚酯纖維”印在原材料標簽上。這種幾乎無處不在的服裝原材料,就是人們俗稱的“滌綸”。蘇州是其主要原產地。蘇州有三家民營企業進入《財富》世界五百強名單,其中兩家都和紡織制造、聚酯新材料直接相關,并全部位于蘇州吳江區的盛澤鎮。這兩家企業就是產生噴織廢水的源頭,其中一家就是上文提到過的恒力集團,已經從紡織工業進入原油煉化,擁有“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產業供應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