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5-29 11:15
來源: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保護修復、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綠色金融產品種類很多,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
生態環境部會同金融管理部門,著力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支撐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一是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標準。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地方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聯合有關部門開展綠色金融標準研究和制修訂工作,印發《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等。實施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和環保信用評價,強化企業環保責任,助力公眾監督企業環境行為。
二是穩步推進環境權益交易。建設運行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截至今年4月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262.03億元,累計成交量4.57億噸。在28個省份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累計成交額超過300億元。
三是初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成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截至今年3月底,指導330個項目入庫并向金融機構推送,獲得金融機構授信金額約2100億元,發放貸款約640億元。配合人民銀行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在23個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截至2023年底,授信總額4553.84億元。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強與金融部門合作,推動健全環境要素市場和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完善有利于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制度,研究建立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項目聯合推介機制,助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新華社記者:碳足跡是近年來國內外的一個熱詞,碳足跡的有效管理可以助推“雙碳”目標實現,請問生態環境部在碳足跡管理方面有哪些考慮和安排?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產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石油、煤炭等含碳資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小。產品碳足跡是碳足跡中應用最廣的概念,是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從原材料的生產、運輸、分銷、使用到廢棄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例如,塑料袋的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使用塑料袋會增加碳足跡;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能進行加熱,不需要使用傳統能源,能夠減少碳排放,使用太陽能熱水器能夠減少碳足跡。
為加強碳足跡的管理,生態環境部編制了《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擬于近期會同其他部委聯合印發,從產品碳足跡著手,完善國內規則、促進國際銜接,建立統一規范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和安排:
一是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從標準、因子、制度規則等基礎性工作著手,推動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和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以及標識認證、分級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
二是構建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強化政策協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豐富拓展推廣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鼓勵地方試點和政策創新,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形成推廣產品碳足跡合力和共建、共擔、共享工作格局。
三是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跟蹤研判國際涉碳貿易政策和產品碳足跡相關規則發展趨勢,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對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品碳足跡規則交流互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加強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是提升產品碳足跡能力建設水平。加強產品碳足跡核算能力建設,規范專業服務,培育專業化人才隊伍和機構,強化數據質量、數據安全管理以及知識產權保護。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快研究發布電力、煤炭、燃油等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和碳足跡因子,為下游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工作提供堅實基礎,“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推動碳足跡工作落細、落實、落地。
海報新聞記者: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請問目前這項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還有哪些安排?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印發以來,生態環境部全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實。一是會同44個部門研究提出細化落實舉措,形成任務清單、政策措施清單、責任分工清單。目前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推進分領域行動體系,形成以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為總抓手,以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行動以及科技、綠色金融為支撐的“1+N”實施體系。二是研究制訂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深化生態環境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責任落實。三是凝練重大科技需求,加強科研與高端智庫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各地的參與、支持和行動。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在結合實際研究制訂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相關配套文件。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重慶、甘肅、寧夏等10個省份已印發實施,3個省份已由地方黨委、政府審議通過。各地積極開展美麗中國生動實踐,如浙江省開展“美麗浙江十大樣板地”活動;福建省提出打造“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的五美體系,美麗中國“廈門實踐”經驗獲全國推廣。
下一步,我們將與各部門積極配合,指導地方從實際出發,強化《意見》的落實和示范行動,也希望社會各界行動起來,共同推動把美麗中國建設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裴曉菲:感謝張玉軍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