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48
來源:生態環境部
4月27日上午10時,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出席,介紹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先生,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一項近期重點工作。
一、開展黃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就生態保護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以來,我部組織完成黃河中上游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5省(區)1.2萬余公里岸線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發現入河排污口1.7萬余個。今年3月,又組織全國286名生態環境系統業務骨干開展了黃河干流山西陜西段、渭河流域及石川河的排查工作,涉及山西、陜西、甘肅等3省14地市。8天時間完成4500余公里岸線、6100平方公里區域的排查,對28條黃河一級支流、1120個排口開展水質監測,對48家企業開展溯源執法檢查。
本次排查共發現入河排污口8500余個,其中黃河干流5200余個。雨洪排口、農業農村排口數量最多,分別約占45%和26%。排查中我們及時向地方政府反饋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一大批河道垃圾堆積、污水溢流直排等問題得到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工作計劃,有序推進黃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和整治工作。一方面督促自行開展排查的地方盡快完成現場排查,建立黃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張圖、一本賬。另一方面將及時向相關省交辦入河排污口清單和環境問題清單,推進后續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和環境問題整改工作,督促各地年底前完成80%溯源和30%的整治任務。
下面,請王志斌司長介紹情況。
2022年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王志斌: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與大家見面交流。生態保護監管工作離不開媒體朋友們多年來的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借此機會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介紹過去一年生態保護監管、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有關工作情況,然后再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生態環境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推進生態保護監管體系的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不斷夯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評估不斷深入,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力度不斷加大,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成功舉辦,彰顯了中國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國際地位。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編制印發《“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明確生態保護重點監管區域和監管任務,進一步深化、細化“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規范和指導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印發《關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推動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并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
二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是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臺。去年,我部持續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遴選命名了第六批106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5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評選表彰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40個先進集體、60位先進個人和“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10位獲獎者。通過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培育了一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示范樣本,顯著提升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
三是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修復監督。依托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5省(市、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工作,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流程,提升主動發現能力。印發《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技術指南(試行)》,聯合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聯合中科院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調查評估表明,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
四是持續推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常態化開展,建立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機制,繼續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重點問題數量和面積實現“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