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4 10:47
來源:黑龍江省工信廳
20.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示范應用
面向重點行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遴選融合數字技術降碳減排的典型應用場景,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工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和實踐經驗。建設工業數據互聯互通的數字化轉型示范車間、工廠和園區,推進多維度數字化轉型應用和服務創新。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實施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制定裝備數字化發展政策措施。開展數字化轉型促進工業碳減排經驗推廣,分享數字賦能節能減碳的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省工信廳負責)
專欄6數字化賦能工程
數字減碳。深入開展鋼鐵、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碳排放企業和重點用能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數字技術在節能降碳領域的研發應用,引導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能效管理”平臺,培育數字化車間、生產線和智能工廠,開展全要素能源分析、預測、平衡調度,系統優化能源使用。推進機械、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企業通過數字化設計研發提升產品綠色低碳水平,推進輕工、紡織、食品等企業通過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等數字化生產模式降碳提效。
數字管碳。探索建立全省工業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平臺,推進高耗能高碳排放企業和重點用能企業的能源使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上云上平臺,引導中小企業上云,實時聯網聯動、監測預警管控,管理部門直接采集有關數據并作為執法依據以及預警、會商研判、約談、兌現獎勵政策等依據。培育一批專業化數字減碳服務供應商,推廣數字化提升和綜合管理服務。
四、重大行動
(一)鋼鐵行業
21.鋼鐵行業碳達峰行動
在保障發展安全的基礎上,引導鋼鐵行業發展從規模擴張轉變到提高能源效率和產品質量升級上來,有序控制鋼鐵產出總量,推動鋼鐵產業聚集配套發展,在集團化重組過程中優化產能。加快成熟低碳冶煉技術工藝普及推廣,適度穩步提高鋼鐵電爐短流程發展,優化產品結構。進一步加大余熱余能梯級綜合利用。全面普及應用能源管控中心,推動能源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廣應用高效節能電機、水泵、風機產品,提高使用比例。推廣鋼渣微粉生產應用以及含鐵含鋅塵泥的綜合利用,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鋼鐵行業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短流程煉鋼占比達12%以上。到2030年,富氫碳循環高爐冶煉、氫基豎爐直接還原鐵、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術取得突破,短流程煉鋼占比達20%以上。(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 鋼鐵行業碳達峰行動
全省鋼鐵行業現有黑龍江建龍鋼鐵、建龍北滿特殊鋼、建龍西林鋼鐵、建龍阿城鋼鐵4戶企業。
企業管理。推進黑龍江建龍鋼鐵、建龍北滿特殊鋼、建龍西林鋼鐵、建龍阿城鋼鐵等企業制定完善符合區域定位和企業發展的碳達峰規劃,明確中長期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設立領導專班監督規劃落實,完善獎懲制度,定期針對管理人員和職工開展綠色低碳培訓。
項目建設。嚴格落實鋼鐵企業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等審核流程,合格后才可開工建設。鼓勵鋼鐵冶煉項目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發展,有序引導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重點推進焦化等配套產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項目建設。
技術創新應用。大力開展鋼鐵行業節能提效技術研究,重點推進燒結煙氣內循環、高爐爐頂均壓煤氣回收、鐵水一罐到底、薄帶鑄軋、鑄坯熱裝熱送、在線熱處理等技術創新推廣。開展高比例球團冶煉等技術研究,推進電動機械化原料場等技術應用,突破副產焦爐煤氣或天然氣直接還原煉鐵、高爐大富氧或富氫冶煉、氫冶煉等前沿技術。有序推進工業爐窯煙氣等節點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工藝技術應用。
節能降碳和清潔生產改造升級。推動企業優化高爐長流程原料結構,減少化石燃料消耗,進一步發展短流程電爐煉鋼和全廢鋼電爐煉鋼。深入推進企業清潔能源使用,引導企業建設工業微電網,大力開展余熱余能梯級綜合利用和多能高效互補利用改造。促進企業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中心,推進能源實時監測預警和調控優化。深入開展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實現工藝流程、生產設備、環保裝備的智能管理和精細操控,打造智慧工廠。對標先進水平,引導企業依據《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開展用能設備節能改造和能效提升優化,推廣使用先進環保裝備,開展焦爐、燒結、電廠煙氣脫硫脫硝改造、球團焙燒脫硫改造、高爐煤氣精脫硫等減排工藝改造,重點推進建龍阿鋼、黑龍江建龍鋼鐵和建龍西林鋼鐵的高爐和轉爐工序達到標桿水平,持續提升建龍北滿鋼鐵電弧爐的能效水平。依托黑龍江建龍鋼鐵和建龍西林鋼鐵,重點發展精品特殊鋼、中高端無縫鋼管、高檔板帶材等產品。
循環利用。重點推廣鋼渣微粉生產應用、含鐵含鋅塵泥等綜合利用,鼓勵企業開展鋼渣微粉、鋼鐵渣復合粉等循環利用技術研發,提高鋼渣循環經濟價值,推動鋼化聯產,跨行業耦合發展,實現固廢再生資源化。
(二)石化化工行業
22.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行動
增強天然氣、乙烷、丙烷等原料供應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賦能升級化工傳統優勢產業,有序提升煤化工產能規模,大力發展清潔煤化工,重點提升煤化產業節能提效水平。穩定深入發展石化化工行業,拓展高端精細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加快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向中高端邁進。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裝備,采用智能化手段實現能效優化,充分利用工藝余熱,推進能量梯級利用,構建多能耦合智能低碳能源系統。探索生物質資源能源利用,開發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學品技術。開展重點工藝環節高濃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試點示范,發展二氧化碳利用聯動驅油,推進跨地域跨行業高效應用。加強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到2025年,“減油增化”取得積極進展,新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成品油產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5%以下,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焦化行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分別達到30%、50%、30%、30%,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到2030年,短流程合成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實現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規模化產業化。(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