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09:28
來源:侯鐵成談投資并購
作者:侯鐵成
南鋼股份對于柏中環境的投資最早源于2018年。據南鋼股份2018年12月公告,上市公司擬以自有資金12.71億元現金對柏中環境進行增資。同時,南鋼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南鋼發展以其全資子公司金珂水務100%股權(評估價值為3.22億元)對柏中環境進行增資。
此時,南鋼股份的控股股東南鋼聯合已經是柏中環境的控股股東。此筆交易前的兩個月,南方聯合從關聯方復星集團手中以11.75億元受讓柏中環境48.9754%股權,持股比增至97.9508%。
本次交易中,柏中環境整體估值為39.55億元,較其賬面凈資產增值91.58%,較南鋼股份三年前首次投資時的估值增長約80%。兩筆交易完成,南鋼股份將合計耗資34.46億元。
本次收購之前,2021年11月柏中環境已經完成股改,并于2021年12月向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提交上市輔導備案材料,進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輔導階段。
柏中水務是典型的水務公司,擁有大量優質的水務資產,南鋼作為絕對控股股東,也注入了一些優質資產,因此企業發展尚可,企業利潤可能超過3個億,走向資本市場應該問題不大。但以柏中水務的體量來看,估值已經達到近40億,對標各種水務上市公司,其估值上漲空間都十分有限。
投資柏中水務本質上也是一個財務投資行為,水務資產本身更像資產包,不像公司,即便上市,一樣也缺乏核心競爭力,資本市場總體上還是參照PB凈資產法進行估值。
當年的投資邏輯可能是收購一家穩定資產的公司,注入一本自身相關的資產,希望能夠賺取資本市場的收益。但由于當年投資是以收購為主,價格是市場價格,因此并沒有什么太大價差,而后續上市后同樣會因為缺乏故事和概念,估值很難有實質性提高。這種投資看是控股,注入資產,但本質上還是一個財務投資,核心還是博資本市場收益。
復星最近出售其持有的南鋼股份,跟環保投資漸行漸遠了。所謂環保,不過是一門生意而已。
四、其他環保投資,還是財務投資
復星還用平臺投資了泰和水處理,綠城水務,這兩個也是環保投資,但顯然是按照財務投資邏輯投資的,當時并沒有所謂的環保戰略投資概念。因為投資時間比較早,享受了資本市場的紅利,獲得了比較高的收益。當年我的同事投資泰和,10年投資,1個億變6-7億,收益頗豐。但總體看,收益來源還是財務投資,走的是PRE-IPO策略。
一級市場的投資,我們看到的上市了的,都還可以。但復星還有一些投資時間較長,還沒有上市的,收益可能就更低了。其中包括龍澄環保,中荷環保(控股),思譜潤,浙江天創環保等。
這些企業投投資多年,但都未能登陸資本市場。部分項目我也接觸過,總體感覺企業的底子還在,但遠未達到預期。因為都還在正常經營,現在蓋棺定論有些早,但作為財務投資,未能預期上市,收益是基本就會大幅削弱。再考慮到PRE-IPO策略的逐漸失效,這幾個一級市場的項目不確定性很大。
復星曾經試圖對新三板企業思普潤進行并購控制,操作也是比較有意思。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只是進行了一部分參股。后續思普潤幾次闖關IPO,都未能成行。從這個角度看,復星確實與一般財務投資者有明顯不同。就是他敢于嘗試控制企業的。復星雖然是投資公司,但自身業務板塊較多,實體經驗豐富。因此比其他財務投資者多了一個控制的手段。無獨有偶,復星還控制了另一家環保公司,中荷環保。
從投資角度看,復星環保項目選擇具有一定體量,但成長有限。公司試圖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但收效甚微。考慮到部分項目是用基金形式投資,對于基金而言,單體項目投資收益率要求都比較高,整體收益就很難達到預期。大部分項目一番折騰,都沒有指數收益高。但多個大項目沒有出現大問題,也體現了復星的風控能力,在同行的襯托下,表現得也算中等偏上,甚至上等偏中。
復星總體上是賺大趨勢的錢,行業的錢,自身風控水平較高。但缺乏行業認知理解,無法從戰略角度判斷項目,依賴于一二級市場差價,表現差強人意。
除了上述投資之外,復星還跟其他公司一樣,弄了很多戰略協議,比如跟北控簽署了合作協議。跟翰藍成立復藍環保基金,同時跟多地政府想成立引導基金,最后都未能落地。從結果上看,未必是個壞事,但從過程上看,體現出其戰略的草率,以及風控的扎實。
在環保3P高潮的時候,復星也是想積極進入,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一個可能是要募集資金,周期較長,一個是自身可能也不是十分看好。其中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成立星景生態,后來以3.4億的價格,賣給上市公司東旭藍天,當時十分熱鬧,號稱要拿幾百億的訂單。
總結、做困難的事,可以積累的事
復星在環保行業上的投資金額不小,時間周期長達十年,然而最終悄然退出。復星主業分散,對環保行業的投資還是以投機為主,能夠避免大坑,并取得一定的收益,已經是很不錯的,體現了其專業的投資水平。但缺乏對行業的深刻理解,缺乏戰略規劃,注定其投資難以達到預期。
缺乏戰略規劃,缺乏長期規劃,最大問題不在投資判斷,而在于無法選擇到合適的退出機會。一旦企業被動退出,投資收益就很難實現。巴菲特投資了比亞迪,要是早幾年退出了,一樣也沒有收益。
雖然復星投資了多個項目,但并沒有形成一家環保上市主體,也沒有形成整合效應,這個還是比較遺憾的。沒有環保主體,都是基金平臺為主,其戰略就不穩定,自身缺乏冗余,一旦集團遇到資金問題,就只能打散了,更難形成系統協同效應了。
回顧復星投資的多家環保項目,我個人有以下幾個觀點。
1,真金白銀投下幾十億,略有小賺。賺錢邏輯還是一二級市場套利,與資本市場套利。投資賺錢跟環保行業沒有關系,沒有環保特色。
2,因缺乏行業認知,缺乏戰略支持,導致投資的項目質量一般,投后管理缺乏亮點。基于自身投資風控水平不錯,才導致沒有大的投資失敗。
3,干的是財務投資的事,想的說的都是戰略投資,環保的生態系統是難以建成的,分散投資并不能建立系統優勢。
我們回頭看,如果重新對環保進行投資,應該如何投資呢?
1、早期的時候,堅定不移的PRE-IPO,不懂的行業,還是財務投資為主,低買高賣,賺自己該賺的錢。
2、找一個投資主體,控股上市,利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建立足夠的冗余,就可以做很多事。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