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4 15:33
來源:曹曼
作者:曹曼
新形勢下,“我國環境產業的發展戰略和趨勢”在業內逐漸熱議起來,多位專家、企業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深入探討。時代發展日新月異,高新技術對各行各業發展的推動,往往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我國制定了做第四次工業革命引領者和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規劃,這意味著經濟、環境和社會的發展都將不可避免地進入變革期,利用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紅利為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賦能,成為各行各業在這個階段的戰略重點。
環境產業具有公共屬性,公眾對環境產品的需求權要靠政府實現,政府在發展當地經濟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犧牲某些環境資源,對環境產業重視度相對較弱,導致環境產業的發展較其它產業相對滯后,包括發展速度和質量水平。這就是全國各地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時,環境產業依然滯后的一個原因。就此問題,有幸與多位環保企業家和專家(簡稱“家”們)溝通探討,知滯后的深層原因,除了政府的執政導向外,還有“家”們的關注點,過多地停留在如何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而非如何生產更好的環境產品、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上。尤其是行業內有了成就的“家”們認知難免過于自信,為了捍衛自己已有成就形成的觀點,會錯失面向未來的顛覆性認知。近期,我國大多數環保企業利潤下滑嚴重,國進民退實為聯姻經營,多是以收購運營項目為主進入環境行業,狼吞虎咽帶來消化不良的副作用逐漸顯現,不及時扭轉的話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技術革命將要引發的重新洗牌和產業重整已經到來,環境產業進入K型的平臺運維時代迫在眉睫(詳見:中國環保企業進入K型時代)。若以該轉型為分界點的話,上半場靠的是企業家的智慧和膽識,下半場將靠企業家的智慧和認知。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和“一網統管”的需要,也是平臺專業化分工的結果。本想斟酌純化一段時間后分享此文,責任和使命驅動,先一吐為快吧,偏頗之處,望不吝賜教。
一、時代發展的必然
時代發展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階段,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是工業互聯網。發展工業互聯網需要人工智能、物聯網、5G、大數據、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可以說智能化和網絡化是推動這個時代發展的關鍵技術,率先掌握了它就擁有了這個時代的話語權。前三次工業革命我國都落后了,這次我們要力爭成為引領者,國家制定了有關規劃政策,以促進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
也就是說,智能化和數字化升級,不僅僅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和世界發展的需要。大家知道適者生存,時代發展不以我們個人意志為轉移,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主動了解國際形勢,借勢國家有關政策和時代紅利,做順勢發展的引領者,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和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需要有網絡平臺做支撐,平臺化運維是企業生產管理的重要手段,必然是產業發展的未來。環境行業發展分建設和運維兩個階段的話,建設與運維相比時間短,建成后即進入長期運維狀態。初期以建設為主,當市場趨于飽和后,逐漸轉向后期以運維為主,中期是過渡。我國經歷了環境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已進入以項目運維為主的發展階段。現將環境領域國家制定的有關規劃和政策,介紹并分析如下:
有關政策規劃: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附件4),從2020分三步走,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和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隨后制定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高質量發展戰略。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加快“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和對接工作的通知》(附件5),標志我國政府監管進入“互聯網+”時代。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制定“互聯網+監管”事項清單,表明利用互聯網進行政府監管進入具體實施階段。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健全跨部門綜合監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聯網+監管”,說明我國網絡監管到了跨部門進行階段。
2021年3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愿景目標綱要》(附件6),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我國在2020年9月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即雙碳。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附件7)發布。
對政策規劃的理解和建議:以上幾個文件為各行各業指明了方向,就設備智能化而言,到2030年大部分(如80%)設備變成智能的,生產管理數字化、云化和平臺化,升級為線上和線下互動的生態系統;就生產運行管理而言,由自動化和信息化變成了智能化,由線下人工操作值守變成平臺化運行管理(線上線下互動);就產業發展方向而言,追求的是高質量,主要體現在資源轉化率、循環利用率、綠色低碳、安全和產品質量等方面。
就環境產業而言,大部分設備處于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水平,智能化發展剛起步,生產管理相對粗放,精細化程度低,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環境產業是產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發揮為其它產業保駕護航的作用,智能化水平需與其它產業保持一致,生產過程的運行管理平臺化,便于產業間的數據融合和挖掘、全產業鏈的可追溯、過程優化和監管。
由于環境產業的公共屬性,政府負責環境產品質量的監管,生產者不主動追求環境產品的高質量,在新技術開發上的投入和對新技術應用的需求弱于其它產業,擔心有不達標排放被監管處罰,甚至對政府倡導的新技術手段有恐懼心理。如落實“互聯網+監管”,政府監管直接從網絡平臺上獲取數據,真實、即時、不可更改,除了排放口數據外,還有生產過程的安全監管數據(新安全生產法要求),這是問題企業(如不達標、安防措施不健全)不愿意接受的。
現在,末端環保設施(排放口)數據實現了線上獲取。“互聯網+監管”要求所有環保設施的監管都通過線上完成,至少可獲取生產過程中與安全有關的數據,不僅可做到監測數據的及時準確可靠,也可做到數據的傳輸、處理和利用展示的及時準確可靠,實現全產業鏈、生產全過程和廢棄物全生命周期的監管與可追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