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09:3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焱焱
中國水網曾在此前對2022年上半年221家環保上市企業營收情況進行統計,發現六成環保企業凈利下滑。而在對上市財報數據的進一步追蹤中,發現(除去在香港、新加坡上市企業以及未披露相關數據環保上市企業外)185家環保上市企業都舍得在研發投入上“花大錢”, 2022年上半年這些企業的研發費用總投入超66億。值得關注的是,與六成企業凈利下滑形成對比,六成以上環保企業研發費用總投入報告期內呈現同比增長趨勢。
中國水網曾在此前對2022年上半年221家環保上市企業營收情況進行統計,發現六成環保企業凈利下滑(相關閱讀:221家環保上市公司半年報:六成凈利下滑,但“他們”賺的還可以)。
而在對上市財報數據的進一步追蹤中,發現(除去在香港、新加坡上市企業以及未披露相關數據環保上市企業外)185家環保上市企業都舍得在研發投入上“花大錢”, 2022年上半年這些企業的研發費用總投入超66億。值得關注的是,與六成企業凈利下滑形成對比,六成以上環保企業研發費用總投入報告期內呈現同比增長趨勢。
在“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復雜環境中,上市環保企業在研發費用投入上的勢好,或許能給同仁們注入強心劑。
干貨:三年研發投入是降,還是增?
1.2022年報告期內研發投入哪家強?
2022年,上市環保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且艱難,一面伴隨環保行業高質量發展周期的來臨,要在變動的局勢中爬坡上升;一面要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下,把錢用在刀刃上。
不過,從各大上市環保企業披露中期財報數據上來看,“研發”是環保企業們雖然難,卻也要持續的投資。
2022年報告期內,185家上市環保企業的研發費用總投入為668395.66萬元,其中研發費用投入最高為5.9億元,最低為35.11萬元,平均研發費用投入為3612.95萬元,研發費用中位數為1800萬元。
從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情況來看,研發費用1億元以上(14家)、5千萬至1億元(16家)、1千萬到5千萬(104家)、5百萬到1千萬(28家)、5百萬以下(23家)。
就2022年上半年數據來看,研發費用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為:格林美(5.9億)、聚光科技(3.073億)、浙富控股(3億)、龍凈環保(2.292億)、西子潔能(2.161億)、華測檢測(2.009億)、盈峰環境(1.482億)、海新能科(1.396億)、公元股份(1.362億)、碧水源(1.171億)。
報告期內,在185家企業中,綠城水務、城發環境、順控發展、僑銀股份、大地海洋、匯綠生態、武漢控股、偉明環保,因企業發展戰略或業務需求調整,研發費用同比增長率呈現出倍數式變化;旺能環境、天源環保、創業環保、清新環境、中航泰達、綠色動力、格林美、泰達股份、永清環保、京源環保、首創環保、軍信股份等上市環保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率超過50%。
被納入統計范圍的185家上市環保企業分別來自創業板(74家)、主板(82家)、科創板(25家)、北交所(4家)。
從上半年創業板、主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環保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同比增長、均值、極值中能夠看出:
在2022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中,62.96%的主板上市環保企業研發投入實現同比增長。研發費用平均支出約4625萬元,最高達5.9億元,最低為35.11萬元。主板上市環保企業研發投入前五名分別為:格林美(5.9億)、浙富控股(3億)、龍凈環保(2.292億)、西子潔能(2.161億)、盈峰環境(1.482億)。
在2022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中,54.05%的創業板上市環保企業研發費用實現同比增長。研發費用平均支出3028萬元,最高達3.073億,最低為243.5萬元。創業板上市環保企業研發投入前五名分別為:聚光科技(3.073億)、華測檢測(2.009億)、海新能科(1.396億)、碧水源(1.171億)、中金環境(1.01億)。
在2022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中,76%的科創板上市環保企業研發費用實現同比增長。研發費用平均支出為2513.71萬元,支出研發費用最高達1.011億,最低為519.4萬元。
在2022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中,北交所上市的4家環保企業,除去華維設計外,研發費用同比均有所上漲,中航泰達在2022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漲幅高達73.4%。
2.2019年至2021年,三年數據有何趨勢?
從2019年至2021年,185家上市環保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呈現出穩步增長趨勢,2019年(約110億)、2020年(約118億)、2021年(約142億)。
185家上市環保企業在三年間,研發投入均值、研發投入極值都呈現出大幅增長趨勢,2019年,研發費用支出最高為47700萬元;2021年,研發費用支出最高為80500萬元,實現近2倍的同比增長;研發投入均值穩步增長,2019年、2021年研發費用投入均值相差1559.26萬元。
從185家上市環保企業三年內研發總費用、均值變化、極值變化中不難看出,盡管疫情籠罩,但上市環保企業要在研發上“砸錢”已經成為共識,企業雖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但不能削減研發技術投入。
環保企業各細分領域研發投入有何區別?
2022年,行業中最常聽到一個詞“內卷”,這種“卷”不僅體現在行業中,更具象化在各細分領域中。對環境產業企業所屬細分領域按照大氣治理、固廢處置、水處理以及其他領域進行分類,能夠看出2022年,在研發投入領域上市企業們也都在“卷”。
大氣治理、固廢處置和其他三項的研發費用支出均值不相上下,在這三個賽道的環保企業在研發上平均砸錢量級都在四千萬左右。
相比較而言,水處理賽道則略顯佛系,半年平均研發費用支出為2134.02萬元,但在肉眼不可及的領域,水處理賽道的“卷”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如碧水源、首創環保等作為水處理技術領域的領跑企業,仍然在研發領域堅持持續投入。今年9月,首創環保集團董事、總經理李伏京在服貿會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綠色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首次發布首創環保集團的藍色水工廠實踐,闡述從核心技術好氧顆粒污泥的突破到工藝鏈優化踐行雙碳目標的發展路徑;9月22日,碧水源和中國城鄉共同參與研發的“基于微波定向擠壓成型的創新型波紋膜研發與應用”項目獲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種中空纖維膜的低濃度紡絲廢液回收裝置及方法”發明專利獲評專利獎。可見,水處理領域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競爭之激烈。
水處理領域,研發費用均值為2134.02萬元,支出最高企業達1.171億,支出最低為2134.02萬元。其中,研發費用支出排名前五企業為:碧水源(1.171億)、中金環境(1.01億)、首創環保(9226萬)、偉星新材(7579萬)、隆華科技(5510萬)。
固廢處置領域,研發費用均值為4760.26萬元,支出最高的企業投入達5.9億,支出最低為402萬元。其中,研發費用支出排名前五企業為:格林美(5.9億)、浙富控股(3億)、西子潔能(2.161億)、盈峰環境(1.482億)、華光環能(1.109億)。
大氣治理領域,研發費用均值為4146.172萬元,支出最高企業達3.073億,支出最低為339.5萬元。其中,研發費用支出排名前五企業為:聚光科技(3.073億)、龍凈環保(2.292億)、雪迪龍(4493萬)、中自科技(4079萬)、先河環保(4078萬)。
其他領域,研發費用均值為4508.29萬元,支出最高企業達2.009億,支出最低為35.11萬元。
產業的“躍遷”需要從技術固化成產品,填充溝壑
近兩年,《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實施方案》系列政策的發布,也從政策層面宣告環境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正因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六成環保企業研發投入在今年上半年的上漲并不是一種偶然。
上市環保企業在研發費用上的集體性增長,一方面是在產業高質量發展階段,技術持續投入才能保障產品的不斷創新,而研發技術到市場產品的轉換又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上市環保企業對環境產業發展的信心,只有對市場持有足夠的信心,才會不斷精煉技術,以技術型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蘇伊士發布的2027年戰略規劃中也指出將“追加50%的研發投入,力求到2027年實現4%至5%的年均營收增長。”(相關閱讀:蘇伊士最新戰略規劃發布:加大投資力度,鞏固在水務和固廢領域的領先地位)
但從環境企業所處的現實境遇來看,“疫情持續”、“經濟下行”帶來的挑戰在堆砌,給環保企業發展疊加重重buff。這些buff沒法治好家企業的精神內耗,也沒法治好肉眼可見的業績下滑。夸張一點說,環保產業高質量的發展時代是一個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全新時代。上世紀在荒原中開辟前行道路、篳路藍縷的初代環保創業者們,遺留下力求革舊、再鼎新的精神,是這條道路上的變與不變。
就可見研發投入數據來看,這些企業家們仍然在踐行著上世紀從業者薪火相傳的環保人精神,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啟迪環境,這幾年啟迪環境內外雖有“千斤鼎”,但其研發投入自2019年至2021年,不降反增,2021年投入研發費用達1.87億,這種咬緊牙關也要深入產業技術領域縱深地帶的精神,作為局外人,只能衷心祝愿啟迪環境守得云開見月明。
這些傾力投入技術研發的企業們,是這個時代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復雜環境下,研發投入的加碼是企業修煉內功的堅守,但技術領域的投入如何真正致用到產業中,值得持續思考。
正如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在“2021(第十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指出:“技術產品化水平是產業化水平的標志。產業化是橫在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的鴻溝,這個鴻溝需要用技術的產品化來填平。”(相關閱讀:傅濤:技術不固化成產品,就沒有產業未來)
技術只有固化為產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服務產品化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方向,而技術產品化是服務產品化落地的重要支撐,在市政污水處理、工業廢水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產品化的理念已在逐步深入,用產品化讓高質量服務落地。因而具備服務產品化的超前意識,建立符合客戶高質量發展高品質運營需求的技術產品體系,已成為水務企業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E20環境平臺與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2022(第十四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將于10月25、26日在上海舉辦。攜手技術界、產業界力量,共同探討水處理領域的產品化發展之路。敬請關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