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10:36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
11.加快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扎實推進省部共建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重大平臺。推進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中國船舶集團海洋裝備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落戶山東。(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海洋局;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2.建設高水平海洋人才高地。繼續組織開展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遴選工作,面向海洋產業領域遴選20個左右領軍人才團隊。對2020年9個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進行中期評估。以52家現代海洋產業人才工作重點聯系企業為重點,加強人才引育精準支持,組織梳理核心技術需求清單,通過“揭榜掛帥”等機制精準引進人才。更新《山東省海洋產業人才開發路線圖》。(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委組織部、省海洋局)
(五)深入實施海洋領域示范工程。
13.推進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制定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行動計劃,適時召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協同推進會議。(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推進長島爭創國家公園。(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14.推進國家級新區和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認真落實《關于支持青島西海岸新區進一步開放創新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打造實體經濟發展新高地。加快青島藍谷、威海、日照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打造海洋科研機構、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高端新興產業集聚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六)積極拓展海洋開放合作空間。
15.建設高能級海洋開放合作平臺。推動省部共建青島海洋國際合作中心,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和東亞海洋博覽會提檔升級。舉辦東北亞地區地方政府聯合會海洋漁業專門委員會年會、2022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和第四屆濰坊國際海洋動力裝備博覽會。(牽頭單位:省海洋局;配合單位:省委外辦、省科協)
16.深化涉海國際合作。推進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中韓(威海)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建設,辦好日本(山東)、韓國(山東)、RCEP區域(山東)3個進口博覽會。(牽頭單位:省商務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海洋局、省委外辦)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發揮現代海洋產業專班牽頭抓總作用,加強省直部門之間溝通對接,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形成工作合力。督促各級政府建立協調配合機制,統籌領導和推進本地區現代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發揮海洋產業智庫、協會作用,形成推進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海洋局)
(二)強化資金保障。統籌使用各類涉海資金,加大對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對新入選國家級海洋牧場的,給予1700萬元以上中央資金支持;對經國家批準的遠洋漁業基地,在中央財政給予獎補的基礎上,省級財政再給予每個最高3000萬元補助;對國家批準建造的南極磷蝦船,在中央財政給予獎補基礎上,省市級財政聯動再給予每艘3000萬元啟動資金支持;對在山東省實現產業化的海洋源國家一類新藥,省級財政給予最高3000萬元一次性補助;將淡化海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海水淡化用電免收需量(容量)費。(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海洋局)
(三)強化督導落實。堅持目標導向,建立工作臺賬,逐項明確工作目標、工作措施、責任單位、完成時限等,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建立季度調度和報送制度,加強形勢研判分析,及時掌握情況、跟進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海洋局)
高端化工產業2022年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一)壯大產業規模。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9500億元左右,占全部化工行業的比重達到47%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提升集聚水平。2022年園區化率達到40%,化工園區和重點監控點主營業務收入占比達到80%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做強產業體系。培育新增1-2個“雁陣形”產業集群,培育一批領航型企業和細分領域單項冠軍,重點推動煉化一體化、煤基精細化工等領域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初步構建競爭能力強、優勢產業突出的高端化工現代產業體系。(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產業鏈生態構建攻堅行動。
1.全面落實“鏈長制”推進機制。圍繞10條重點化工產業鏈,逐鏈壓實“鏈長”負責制,深入開展現狀、短板、對策專題調研,形成“一鏈一報告”,提出“一鏈一方案”,明確任務目標、推進措施、職責分工和完成時限,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產業服務等方面精準發力,形成產業鏈合力推進工作格局。(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加快推進產業鏈協同化發展。以“鏈主”企業為龍頭,優化細化“1張圖譜”和“N張清單”,謀劃布局一批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重點項目,完善提升一批產業鏈上下游融通發展平臺。聚焦產業鏈重點產品和關鍵環節,分類開展“雙招雙引”和對接服務,精準開展產學研對接、金融扶持、人才交流和管理提升服務活動,每年組織對接活動2次以上,引導資金、技術和產業要素沿鏈聚合,構建優良產業生態和優勢產業集群。(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3.積極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深入推進化工企業“改造提升一批、發展壯大一批”行動,對列入重點支持發展名單的346家化工生產企業實施分類指導,建立重點企業培育庫,組織開展金融、科技、人才、政策等系列對接活動,推動煙臺萬華、東明石化、利華益、魯西化工、華魯恒升、東岳氟硅等企業強化產業鏈優勢,分行業培樹一批領航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強動態監測和跟蹤服務,形成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打造行業發展的“領頭雁”“排頭兵”。(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