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8 11:35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更好發揮政府頂層設計、規劃引領、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健全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創新支撐產業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打好重要產業關鍵技術攻堅戰,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斷增強創新發展動能,使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工業發展整體布局,強化能耗“雙控”,加快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把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工業振興的體制機制障礙;高水平擴大開放合作,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堅持把擴大產業投資放在第一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鼓勵優勢產業“走出去”,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把獨特區位優勢更好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
——堅持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步伐,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兩業融合、產城融合,形成競爭新優勢、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第三節 ?發展定位
圍繞戰略定位,打造東西合作、內外合作產業新高地。立足“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獨特區位優勢,高水平擴大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融入國家內需體系,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化與 RCEP 其他成員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推動東西合作、內外合作,奮力打造產業合作新高地。
聚焦資源稟賦,打造產業名片。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加快補鏈強鏈延鏈,構建全產業鏈生態,做大做強高端金屬新材料、石化化工、汽車、機械、木材加工、精品碳酸鈣、制糖等產業,建設面向東盟的南方汽車出口制造基地、區域性機械裝備生產及出口基地、光伏玻璃及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基地,加快建設中國糖都,打造世界碳酸鈣之都。
聚力加快發展,打造西部制造強區。圍繞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和西部平均水平目標,突出抓好工業振興,聚焦優勢產業持續補鏈強鏈延鏈,積極發展特色優勢消費品制造業,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著眼全球產業分工和產業鏈重構,重點培育先進裝備制造和綠色新材料2個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萬億元產業集群。
第四節 ?奮斗目標
一、奮進2025
——規模總量實現新突破。“十四五”期間,全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以上(“以上”包括本數,下同),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8%左右。到202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較2020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結構優化取得新進展。到2025年,輕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
——集聚發展呈現新提升。到2025年,超百億元企業達到40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萬家,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5%以上,產值千億元園區達到10個,產值500億元園區(不含千億元園區)達到10個。
——創新發展邁上新臺階。到202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1.3%,累計新增創新型企業達到500家。
——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較2020年降幅均控制在國家和自治區下達的指標范圍內,創建綠色工廠60家以上、綠色園區20個以上。
二、展望2035
到203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步提高,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立起門類齊全、產業鏈緊密結合、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重大產業鏈核心技術、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先進裝備制造、綠色新材料2個萬億元產業集群,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全面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形成工業開放新格局,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步伐加快,能耗“雙控”取得顯著成效,綠色發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全過程,構建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第四章 ?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比較優勢,按照提質增效、做大存量,補鏈延鏈、培育增量,優化結構、擴容提質,做優傳統產業、做強主導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做實特色產業,推動產品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產業鏈從缺失向完整轉變、產業從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新舊結構轉換、新舊模式轉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高度協同,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做優傳統產業
推動制糖、有色金屬、機械、汽車、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到2025年,全區傳統產業產值超過1.7萬億元。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