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8 11:35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對高耗能項目,國家有產能置換要求的,落實國家壓減產能和能耗指標以及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后,方可履行審批手續。
第二節 ?增強電力供應能力
一、優化電源建設
進一步優化電源結構,全面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安全穩妥發展先進核電,將核電作為廣西未來電力供應的重要保障之一,持續推動新一批核電機組前期工作。積極推動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大力發展陸上風電,積極發展光伏發電,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海上風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積極發展新型儲能,著力提高儲能水平,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在紅水河等流域開展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建設。適度發展清潔高效煤電,發揮煤電兜底保障作用。深度開發水電,加快在建水電項目建設。
二、加強電網建設
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適應高比例新能源廣泛接入、用電負荷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加快輸電通道建設,大力推進220千伏及以上主電網新建續建工程等項目建設。加強配電網建設改造。優化城鄉配電網網架結構,加快標準化、智能化建設。加快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網絡建設,積極開展配電自動化升級、智能用電小區、智能樓宇建設,提高供電可靠性。
第三節 ?強化工業用地保障
一、優化工業用地供應方式
對符合產業布局的項目,采取長期租賃、先租賃后出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多種方式配置工業用地,彈性確定土地出讓年限,有效降低企業用地成本。鼓勵推行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在工業用地出讓時明確投資、建設、稅收、環境等標準,推動項目在最短時間內落地建設,加強工業用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促進土地要素向高端產業、優質企業集聚。調整完善產業用地出讓政策,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支持設區市創新工業供地方式,制定工業產業用地“紅線”制度,對工業產業區塊實行分級管控,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優先保障主導產業用地需求。支持土地復合利用,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支持靈活確定工業用地供應方式。
二、提升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健全以“畝均效益”為導向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機制。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城鎮總體規劃、不改變原用途的前提下,鼓勵工業企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經批準的原工業用地范圍內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的工業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等指標符合規定的,其增加建筑面積部分不再補繳土地出讓金。在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安全和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勵現有制造業企業通過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調整用地結構的方式,增加服務于制造業生產的設施和經營場所。新增建筑面積比例不超過原總建筑面積15%的,可繼續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不收取土地出讓金,但不得分割。
三、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
推進土地二級市場建設,完善自治區土地二級市場交易平臺,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有效盤活存量用地、閑置土地,實行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落實城鎮低效利用建設用地“二次開發”政策,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推動城市更新和功能再造,為優質項目落地挖掘存量用地空間。建立用地跟蹤、監管和動態管理機制,加強批后監管。
四、創新耕地占補平衡
優化項目用地布局,引導工業新建項目科學選址,主動避讓耕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工業“新項目”耕地占補平衡所需費用由項目建設單位承擔。實行補充耕地指標交易機制,對納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工業項目,項目所需補充耕地指標,符合自治區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申請的,在自治區補充耕地指標調劑庫指標充足情況下,做到“應保盡保、能保盡保”。
第四節 ?拓寬工業融資渠道
一、提高制造業融資占比
建立制造業產融合作“白名單”制度,鼓勵和引導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推動動產擔保統一登記,開展制造業原材料設備、半成品、成品、知識產權等抵押擔保,降低制造業抵押擔保費率和準入門檻。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作用,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的擔保規模,支持廣西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豐富面向制造業的擔保產品。探索建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根據企業生產、建設、銷售的周期和行業特征,合理確定損失差別化補償以及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穩步提高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技改貸款和信用貸款比例。
二、加大企業流動資金貸款
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對有品牌、有訂單、有效益但暫時出現資金流動緊張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產業鏈關鍵核心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支持,給予合理的信用額度、利率優惠和貼息,暢通上下游企業資金流。發揮廣西重點工業企業專項轉貸資金、政策性擔保機構作用,加大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無還本續貸、信用貸款支持力度。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配套企業接入“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或銀行業金融機構自建的供應鏈融資平臺,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深化各類銀行合作,為重點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實施差異化優惠支持政策。
三、創新工業融資方式
鼓勵企業直接融資。深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引入券商、中介機構參與機制,發展區域股權市場;引進和培育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私募投資基金和眾籌平臺;鼓勵工業企業發行各類信用類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鼓勵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發行綠色債券。
創新融資模式。爭取國家投貸聯動試點政策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廣西設立股權投資公司,通過“股權+債權”模式為新興產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推廣供應鏈融資,將金融機構、制造業企業納入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和各級人民政府采購平臺。探索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碳排放權貸款和以品牌為基礎的商標專利權質押貸款等方式,積極開展銀稅貸、銀關貸、銀電貸、信用貸。強化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投資促進、金融等部門數據、信息共享,聯合創建工業融資需求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為企業提供融資顧問服務。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